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伍德重申他先前论文的观点--"对马克思来说,经济交易或社会制度中的正义与否依赖于其与既定的生产方式的关系",认为胡萨米将"正义不仅受生产方式所决定且受阶级立场所决定"的观点归于马克思是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是从一种资本主义之后的正义标准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对马克思文本的误读.在他看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分析的总体批判,其批判是基于自由、共同体和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而不是基于权利或正义的道德的善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伦理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可能视角。所谓"伦理正义",是肇始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一种正义理解。与"法权正义"基于个体权利追问平等优先还是自由优先的理论争执不同,"伦理正义"以个体德行与公共善的一致为前提,主张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的实践统一。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辨把握,揭示了"法权正义"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探索了以"伦理正义"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路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认了"法权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耦合关系,阐释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复归的人类解放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法权正义"的根本批判,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重构"伦理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久红 《学海》2002,3(2):26-30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典型代表的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其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后就遭到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尖锐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十大错误 ,包括脱离社会生产来抽象谈论分配正义、陷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社会阶级存在的永恒性 ,等等 ,同时 ,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也存在内在矛盾 ,是乌托邦主义的。本文即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4.
康德实践哲学中包含着一个比较独特的"正义论",即一个由人类的正义和上帝的正义两个层级构成的完整体系.康德正义论的两个核心要素是分配的正义和惩罚的正义,它们贯穿于人类的正义与上帝的正义这两个层级中.分配正义的原则是合法性,惩罚正义的原则是平等性.上帝的正义和人类的正义之间虽然存在着原型与摹本的关系,但我们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不能立足于传统神学,而是必须立足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一方面,上帝的正义可为人类的正义提供一种绝对神圣性的保障;另一方面,这种神圣性只具有主观的、实践的实在性.康德的正义论对于康德道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即在正义的驱使下,道德法则从"应当"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5.
陈飞 《现代哲学》2023,(3):26-33
罗尔斯在建构其正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多次谈到马克思的思想,并从中获得重要的思想资源,并给予很高评价。正义问题是罗尔斯解读马克思的核心问题。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二是通过回应国际学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出马克思预设的正义观;三是分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值得期许。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蕴含着双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抓住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实质,但对共产主义与正义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德与胡萨米关于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之争是一场富有启发性的论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场论争做了简要的述评:(1)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基于某种正义观?(2)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不正义的?(3)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共产主义是否是一个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义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学界围绕"塔克—伍德命题"而展开的讨论貌似呈现了一个矛盾着的马克思和矛盾着的马克思正义论的形象。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调语境"中,马克思正义观的本真面貌得以呈显。具体说来,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根基于生产领域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质正义。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正义问题的哲学省思,还从经济学的视角展开了对正义问题的批判性阐发。他通过对工资问题的经济学解释而揭开了平等交易的"幻象",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化呈现而交出了劳动力受剥削的"铁证",通过对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深层解剖而洞悉了资本主义虚假正义的"根由"。正基于此,马克思完成了对超越性、批判性的"高阶正义"的理论期许和擘画。总之,《资本论》及其手稿呈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正义观,它堪称马克思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8.
在休谟之前,传统正义论表现为德性正义论、神学正义论和自然正义论三种历史形态.休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为传统正义理论已经失去了整合社会行为的能力.他在批判继承以往学说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们的利益需求来诠释正义等观念,主张通过法律来实现正义,进而提出了以人们的共同利益感为基础,以财产权为核心和以法律规则为中介的正义理论,把正义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热潮是由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引发的.从立场上看,主要有"马克思反对正义"和"马克思赞成正义"两派,议题涉及正义价值的来源问题、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问题、道德现实主义问题、道德改良主义问题等.在争论中,虽然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作出了合理客观的评价,但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西学立场来看,英美学界实际上是想借助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为新型的资本主义良序社会扫除障碍.所以,由这场争论带动的正义问题研究,从程度上讲,尽管很深入,但却不彻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1.
塔克和伍德认为马克思主张一种功能式的正义观,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非道德主义的.事实上,马克思的批判是在道德意义上进行的,其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道德实践合理性为他斥责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罗尼.佩弗(Rodney G.Peffer)是美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论,并且利用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修正了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了他后来自称为激进的罗尔斯主义的社会正义论。对于当前致力于建构社会正义理论的中国知识界来说,佩弗的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伦理论域中,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已成为自由主义正义论在当前的强劲对手.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南希·弗雷泽就是以这样一种双重身份介入了这场论辩,提出了有关"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正义构想.弗雷泽提出"地位模式的承认"将承认的合法性框限在仅和社会平等地位相关的范围内,用以强调对承认正义的诉求绝不可遮蔽对再分配正义的反省与批判,并据此构建了一种以"平等参与"为支点的"双焦点的正义概念"和""视角上的二元论方法"来表达对当前社会不正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希腊的维度,古希腊伦理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目的论和正义这三个要素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在作者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本质主义和目的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则深受伊壁鸠鲁的影响,即将一种历史的维度引入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采取了"有限相对主义"的立场,即认为资本主义就其本身来看是正义的,但是从社会主义的立场来,这种正义又是有限的和不足的.正因为历史地看待正义问题,所以马克思又用道德的语言来谴责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种"有限相对主义"和用道德的语言抨击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并不像某些学者认为的是一种矛盾,而是马克思处理问题的一种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马克思正义论的争鸣持续半个世纪,其中关键在于,马克思认为"正义"是一个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主张,还是一种规范性道德观念。回到马克思论述正义问题的原初语境,研读其中关键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和隐性思路,可以看到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践逻辑。以此回应时代的需要,以"事实-价值"的辩证法呈现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问题域,是解决当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必要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永恒正义是伴随18世纪的思想传播而兴盛起来的一个理念。在蒲鲁东、杜林等人的著作中,永恒公平、永恒正义被作为永恒的理性、永恒的真理来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蒲鲁东、杜林等人的批判中,特别对其永恒公平以及永恒正义等乌托邦式的社会正义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从而把社会正义从人  相似文献   

17.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正义是一种底线道德权利要求,旨在确保社会成员互不伤害,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马克思从互利、自主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批判。从互利来看,市民社会的生产领域呈现的是资本财富的增值与工人阶级的贫困,权利与权利相对抗;从自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商品等物的形式中介发生关系,这一关系呈现为类似自然界的盲目运动规律,物支配人;从自我实现来看,工人在生产领域屈从于资本的强力,受到必然时间的限制,劳动成为谋生手段,人的自我实现理想成为梦幻。在马克思这里,市民社会正义问题不再单纯是个体道德问题,本质上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交织的问题,是与共同体命运相关的问题,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观点的批判入手,综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构思想,不难发现三者内在演绎着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的主题,即建构生产方式的正义以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生产方式的正义表达了"什么"需要正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表达了"为什么"需要正义。生产方式的正义与否要看它们能否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这个内在目的。这个主题既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思想中,也体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设性思想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罗尔斯似乎有着十分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主张,正义概念的功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以主导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操行,作为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律令。罗尔斯则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它的法则可能被所有这样的人所认可:他们公正、合理地商讨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划分彼此之间在社会合作中的负担和利益。尽管体现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立场之间的种种重要不同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两种正义观上显然不同的立场,是能够调和的。尽管受到黑格尔和康德的不同影响,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还是能显示出一致之处。在提出明确的正义政治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以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体制中能够实行的。这导致他的“康德式构成主义”,向黑格尔的观点靠近,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奠定了他对普遍的、社会先验的正义原则的拒斥。笔者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两人所追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何种社会制度能够实现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不过,其间仍有两点重要不同。首先,马克思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超越休谟和罗尔斯所谓“正义环境”的社会,而对罗尔斯(2001,P177)来说,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则是乌托邦。其次,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市场关系应该被超越,因为这些市场关系天然地包含着生产者与生产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在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里,市场的消亡也许可能,罗尔斯却宣称,在要求必须公正解决竞争的任何社会里,市场消亡均不可能。笔者认为,如果将马克思对市场的拒绝,看作是从根本上拒绝“商品拜物教”,那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就能调和。笔者的结论是,除了马克思关于未来无阶级社会概念中含有理想成分外,在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观上,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