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情绪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广东省粤西某监狱筛选出刑满前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服刑人员,再用随机抽样法筛选出2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随机访谈20名服刑人员和10名管教警察。结果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显著高于常模,出监前焦虑与自信心、聪慧性、情绪稳定性、焦虑感显著正相关,并且自信心与情绪稳定性对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形成在统计学上具有预测意义。结论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较为普遍。帮助服刑人员塑造自信、稳定的健康人格.降低服刑人员的焦虑水平,是当前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了焦虑组-对照组设计和情绪stroop范式分离快效应和慢效应的方法。实验1发现,焦虑组有负性情绪信息干扰的快、慢效应,对照组只有快效应。实验2发现,词语负性情绪信息干扰的慢效应从该词之后第一个词开始,持续到第二个。焦虑组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移除发生困难,可能是焦虑情绪延续的原因,同时为焦虑情绪的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湖南省1292名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进行施测,并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问题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留守儿童相关的人口学因素对焦虑情绪异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以分为三种潜在类别:“严重焦虑情绪型”、“中等程度焦虑情绪型”和“低焦虑情绪型”;留守男生、小学五年级、高中二年级、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的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情绪严重;无论是父亲外出、母亲外出还是双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严重性的影响是一致的。由此,应根据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留守时长和留守的初始年龄等情况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缓解留守儿童焦虑。  相似文献   

4.
陈瑞君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11,34(3):676-679
本研究探讨情绪劳动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着力考察情绪耗竭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量表、情绪耗竭量表和SCL-90对328名零售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面行为与情绪耗竭、抑郁及焦虑没有显著相关;深度行为对情绪耗竭、抑郁及焦虑有显著的负预测作用;情绪耗竭在情绪劳动与抑郁及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认为认知控制在闯入记忆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研究以83名大学生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创伤电影范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旨在考察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注意控制、焦虑和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和观看创伤电影前的消极情绪对闯入记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注意控制与焦虑、情绪相关;高低注意控制组分别在焦虑、情绪上差异显著。注意控制、焦虑、创伤前负性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创伤前负性情绪显著影响闯入记忆。 关键词:闯入记忆;注意控制;焦虑;情绪;创伤  相似文献   

7.
陈凤玉 《心理科学》2007,30(4):971-973,986
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研究14岁至19岁共1,331名大专幼师女学生心理健康、情绪焦虑状况,发现不同年级学生情绪焦虑排在前三位的是自责倾向、恐惧倾向和学习焦虑。情绪焦虑与年级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罪犯唐某,男,23岁。自南方某监狱调北方某监狱服刑。由于离家很远,自调入后无人接见。一个多月前,因其父母未能按约定时间前来接见,出现焦虑情绪,伴有胸闷、心慌、坐立不安、失眠等躯体化症状。有大难临头感。诊断为以焦虑情绪为主的一般心理问题。经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后,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例焦虑情绪的来访者咨询案例研究,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因自身认识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咨询师恰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成功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改变其错误认知,消除其焦虑情绪,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情绪对不同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影响。采用减法运算诱发被试的状态焦虑,在Stroop任务之前呈现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考察情绪对高、低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状态焦虑问卷上的得分在减法运算后显著提高;正性情绪加快了高、低状态焦虑被试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不一致条件下,正性和负性情绪导致高、低状态焦虑被试的反应时均增长,表现出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对高、低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影响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一般压力理论与情绪调节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采用网络欺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情绪调节量表对武汉市某中学724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网络受欺负与社交焦虑、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表达抑制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2)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预测网络欺负,还通过社交焦虑间接预测网络欺负;(3)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对低认知重评的个体或高表达抑制的个体而言,中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不仅解释了网络欺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影响更大,也为减少网络欺负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尽管社交焦虑个体被认为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但至今尚不清楚这种不足究竟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还是难以灵活使用策略,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任务考察了37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29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交-非社交情绪图片时对认知重评-回避策略的选择模式和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在面对社交情绪图片时,高社交焦虑被试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更少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多选择回避;在面对非社交情绪图片时,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模式无显著差异。同时,无论面对社交还是非社交情绪图片,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使用效果也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只有在面对社交情绪刺激时才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且这种不足主要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而非难以灵活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为探讨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及其返回抑制能力是否受不同线索的调节, 采用特质焦虑量表筛选高特质焦虑大学生29名, 低特质焦虑大学生28名完成线索-靶子任务。要求被试在提示线索消失后, 对位置进行快而准地辨别反应, 分别探索中性和情绪性提示线索下被试的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在中性线索条件下, 高焦虑个体平均反应时慢于低焦虑个体。(2) 在情绪线索条件下, 高焦虑个体在负性线索下的反应时小于在正性线索下的反应时; 高、低焦虑个体在各种SOA条件下均出现了返回抑制, 但各组返回抑制量受到情绪线索的调节:在正性情绪线索条件下, 两组返回抑制量没有显著差异; 在负性情绪线索下, 高焦虑个体返回抑制量显著小于低焦虑个体。这表明, (1)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受到刺激信息的影响:只对负性情绪线索出现注意警觉; (2)只有在涉及负性情绪信息时高、低焦虑个体返回抑制能力才有差异, 高焦虑个体存在对负性情绪线索的抑制困难。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民众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瑞  周宵 《应用心理学》2020,(2):99-107
为考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民众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采用自陈式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的1050位普通民众的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及性质、疫情风险感知和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8.0%,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月收入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负面信息暴露和感知疫情的严重性会增加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正面信息暴露、对疫情熟悉度和可控度的感知可以减少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这些结果说明了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和性质、疫情风险感知是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追踪设计对459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考察父母元情绪、情绪反应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复杂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前测儿童敏感合作后,父亲的问题关注反应在父亲的情绪教导和儿童的敏感合作之间起中介作用;(2)在控制了前测儿童社会适应后,母亲的鼓励表达在母亲的情绪教导和儿童的违纪攻击、害羞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的问题关注反应在母亲的情绪教导和儿童的敏感合作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的苦恼反应在母亲的情绪教导、情绪摒除和儿童的敏感合作、害羞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冉光明  李睿  张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1979-1988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对高社交焦虑者的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的干预进行了考察, 取得了丰富成果,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以往的中国动态情绪面孔库存中, 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种类偏少; (2) 高社交焦虑者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未被系统探讨; (3)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存在争议, 即一些研究者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而其他研究者却未发现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针对这些不足, 当前项目建设的中国人动态情绪面孔库拟增加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类型, 此外运用神经科学的技术系统探究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情绪面孔的识别机制, 最后采用工作记忆训练改善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生气面孔识别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高社交焦虑个体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机制和干预两个部分。本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动态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还突破原有单一的研究方法, 拟从行为、电生理和脑成像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促进社交焦虑干预工作的开展, 从而缓解社交焦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2021,53(4):362-373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成都市某中学的306名高中新生,对其进行了历时一个学期共四次的问卷追踪测试。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究了入学转变期内高中新生焦虑情绪的动态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内(1)高中新生焦虑情绪呈线性增长;(2)虽然在入学第一周时测得的焦虑初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的焦虑情绪在随后四个月内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女生;(3)此外,新生的心理素质对其焦虑情绪的初始水平及增长速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具有较高心理素质水平的新生,会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情绪初始水平以及较慢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共选取1155名中小学生及其母亲或父亲作为被试,分别考察了母亲教育焦虑和父亲教育焦虑如何通过母亲和父亲消极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教育焦虑均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父亲和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均在母亲教育焦虑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3)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在父亲教育焦虑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IS Scale)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0名高中生,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水平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检验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对其情绪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存在不同影响,从而更为完善地揭示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父母冲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通过威胁知觉的中介作用;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和情绪失调)而正向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