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佑 《天风》2018,(2):46-47
《哥林多前书》12章讨论了属灵的恩赐,这些恩赐有"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信心"、"医病的恩赐"、"医病"、"行异能"、"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保罗一一列出,然而并非包罗所有,他也没有说这里己经罗列了所有的恩赐。  相似文献   

2.
汪维藩 《天风》2011,(12):58-59
(八十九)大浪淘沙 "浪淘沙"是一个词牌。在古代,指一首曲子,是可以供人填词的,如"满江红"、"西江月"、"念奴娇"、"水调歌头"等都是。  相似文献   

3.
"无为"是老子之道的精髓。"无为"是"不为"中有"为","为"而"不违",即顺任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无为思想意蕴丰富,其要旨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持和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处下不争"、"清心寡欲"、"知足知止"等观点、理念,对于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理性的圣门,同时也确定了"在场"的哲学特质。自然,"理性"、"主体性"、"自由"等术语在"现代性"那里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地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现代性"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笔者更愿意把"现代性"视为福柯意义上的"一种态度"或者思维方式。诚然,作为在批判意义上出现的"后现代"概念,笔者也把其视为一种与"现代性"对位存在的"另一种态度",即"后现代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后现代性"如何在态度上批判了"现代性"以及两者在"批判"意义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精英带领村民致富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经济精英带领村民致富受到意愿和能力的限制,因而有"有心有力型"、"有力无心型"、"有心无力型"和"无力无心型"四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精英应该有不同的态度,支持"有心有力型",提高"有心无力"者的能力,让"有力无心"者变得"有心",淘汰"无心无力型"。  相似文献   

7.
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是两宋时期疑孟派与尊孟派论辩的重要论题。"如其仁"与"假仁以霸"、"君君、臣臣"与"君不君、臣不臣"、"正而不谲"与"谲而不正"是疑孟派与尊孟派争论的焦点。疑孟派站在质疑孟子学说的立场,肯定管仲"如其仁",肯定齐桓公尊王攘夷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及齐桓公"正而不谲";尊孟派则站在尊崇孟子学说的立场,批判了桓管"假仁以霸"、"谲而不正"。桓管的霸业,在疑孟派与尊孟派激辩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7,(11):31-31
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不仅用"天主"一词翻译Deus,还经常使用"天"、"上帝"和"天神"等词。利玛窦担任在华耶稣会士负责人期间,这些称号都是允许的,奉教的中国士大夫更习惯用"天"和"上帝"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汪维藩 《天风》2011,(2):30-31
(六十九)保养、顾惜 圣经经文里,被译为"身子"、"身体"、"肉身"、"肉体"的希腊字,有好几个。被用得最多的,是soma和Sarx。soma与灵魂相对而言,且与灵魂合而成为"一个活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a living being)。  相似文献   

10.
一、"一带一路"的多重内涵与多种合作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业、文化与宗教交往的大动脉,凸现出中国作为陆上和海上大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共需互利"、"平等包容"、"和平精神"和"互学互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11.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相似文献   

12.
卓新平 《天风》2018,(9):57-57
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在当代中国尝试的"对话"和"沟通"带来了积极响应,产生出深远影响。由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态度不再限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层面,而更追求达到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境界。其传统意义上的"统战"工作亦不再停留于社会、政治表层上的"和平共处"或"统一共存",而是深入到思想、心理、价值、意义层面上的理解和沟通,旨在一种"心"的统战,促进双方的"同心""同德",以使这种"统一战线"能真正具有双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神认同、思想信任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徐勇斌 《天风》2012,(10):24-25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过程。"生",人人庆贺;"死",却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以至于当"临终"的一刻到来时,病者与其家属常会慌了手脚,六神无主,不知该做些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临终"这最重要的一刻。长沙市城南堂弘扬圣经伦理、秉承教会传统,结合中国文化"五福"之一的"善终"对50多位义工进行"临终关怀"培训,让他们用爱心送走离世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及其理论渊源,本文将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的"宇宙意识"、"沉思"和"道德指南针"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此在"、"去蔽"和"思"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又有所区别。相似性充分表明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观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不同之处说明,维尔伯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进行了心理学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花,特别是"莲花",作为佛教禅宗以及整个佛教文化的重要意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简化字文本中的《法华经》、《华严经》、《悲华经》、"龙华树"等的书写惯例,都对"花(华)"的丰富教义蕴含存在意象扭曲的危险。通过研究这一系列"花"的意象,建议简体字文境中改"法华经"、"华严经"等分别为《法花经》、《花严经》。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7.
张丽丽 《天风》2012,(5):40-41
最近在网上看到"基督徒的10条信仰危机"的帖子,读来发人深省。今略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分享。一、把愚昧无知当敬虔智慧与愚昧是《箴言》中的重要主题,其中以敬畏神为智慧的开端,在这卷书中,愚昧人则有不同的文字表达,分别为:"愚蒙人"、"愚妄人"、"愚昧人"、"愚顽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逻辑也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推理和论证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一个命题为真的原因或理由。推理关系是一种 "必然地得出" 的关系。墨子提出了四种推理模式:"辟"、"侔"、"援"、"推",而且把 "推" 又分为两种 "止",即归纳"止" 式推论和演绎 "止" 式推论。特别地,墨家提出了 "效" 作为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通过分层抽样对347名不同性别、专业及年龄段人群的孝道心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人们总体上对孝道高度认同,其中女性的"尽孝程度"自评显著高于男性;(2)人们心中"极力反对的孝行"、"不符合当代潮流的孝行"及"不易做的孝行"三者高度一致;(3)人们心中"孝子应该做的孝行"、"能充分展现孝心的孝行"及"当代社会仍非常重要的孝行"三者也很一致。通过与黄坚厚等人的研究对比发现:自1982年以来,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