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采用了Rosenberg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简称SES),付丽丽(2010)编制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问卷和龚艺华(2002)参考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济南市历下区某所中学的16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初中生总体的自尊处于中上等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初一和初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年级差异。(2)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都不显著(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专制型、信任鼓励型、忽视型、溺爱型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在年级上,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在专制型与忽视型维度都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在专制型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4)学习主观幸福感、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型父母教养方式、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维度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尊水平与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维度间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5)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对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6)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自尊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30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女初中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影响;③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文版),测量了429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亲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父亲惩罚、严厉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母亲教养方式与之呈现出相似的预测模式;(2)自我概念在父亲惩罚、严厉与独创性间起中介作用;(3)在自我概念的三个维度中,只有自我认同在父母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与创造思维间起中介作用。作者着重探讨了父母惩罚、严厉,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教养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281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除自我批评之外)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父母教育子女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长江大学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2.高自尊大学生与低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等因素影响。结论:父母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塑造孩子的自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车马中学的450名初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的主观幸福感与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效应,同时探讨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和子女情感自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预测初中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2)亲子沟通在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初中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子女的情感自主性可以调节亲子沟通对初中生的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感自主性低的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亲子沟通的影响,而情感自主性高的个体则会减弱亲子沟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父母自尊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亲子信任关系量表,针对233对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亲子信任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亲子信任和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对于揭示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寻找到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整体情感与幸福指数量表对765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与父亲关爱相比,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母亲关爱;与女生相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过度保护;(2)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母亲关爱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关爱的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4)与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相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5)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测验,测量了311名初高中生及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创造性,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母温暖、理解与其子女创造性倾向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其子女创造性倾向显著正相关;(2)开放性和外倾性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性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探讨了教养方式、人格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感觉寻求问卷,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负相关;(2)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密切联系,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该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刘建榕  刘金花 《心理科学》2000,23(6):659-663
本研究从心理健康出发,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329名初中学生进行测量,探求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三者间存在交互作用,气质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气质是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并且气质特点与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人际能力问卷(ICQ)、UCLA孤独感量表第二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量456名高中生,以便分析不同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五类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五种人际能力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五种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效应不同。因此,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 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检验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质量的一致与不一致对儿童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78个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响应面分析发现:(1)拥有一致高质量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关系的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质量不一致时,亲子依恋质量高于祖孙依恋质量的儿童生活满意度更高,且高质量亲子依恋或祖孙依恋均能提升儿童积极情感。本研究加深了多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也提示在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可以从依恋入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感交流能力测验(ACT)、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害羞量表测量449名高中生。探讨害羞和自尊在父母温暖与青少年情绪表达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温暖与自尊和情绪表达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害羞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情绪表达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害羞与情绪表达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和害羞在父母温暖与情绪表达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父母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提高自尊或减少害羞进而有助于青少年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788名小学高年级“脱独”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同胞关系以及心理理论的状况,探讨小学高年级“脱独”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同胞关系的影响及心理理论作为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同胞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心理理论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与同胞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提高心理理论,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胞关系。  相似文献   

18.
侯春娜  伍麟  刘志军 《心理科学》2013,36(1):103-108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文化性家庭环境与责任心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与中介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责任心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大学四个年级1207名学生进行测量,运用SPSS12.0、AMO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父母情感温暖通过责任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间接作用。(2)文化性作为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变量,其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对责任心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并通过责任心中介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产生稳定而持久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49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受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同时测试其父母教养方式。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发展轨迹,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年时间内,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2)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存在两种下降趋势,即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3)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这三种教养方式可增加两组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行为,同时也可降低其网络受欺负行为的下降速度;(4)父亲情感温暖可显著预测快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过度保护可显著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情感温暖可显著负向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发展速度。上述结果证实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支持了Kowalski网络欺负模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有54篇文献、793个独立样本符合纳入标准(n=24630)。主效应检验发现,积极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而消极教养方式(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父母角色的调节。除了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其他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均受到年龄阶段的调节。偏爱被试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学科的调节。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年代的调节。上述结果表明,中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密切。同时,还要考虑父母角色、年龄阶段、学科以及年代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