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国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全民族的法治精神。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精神元素:法天立道、忠诚法度、秉公执法、赏罚得当等都是对法治精神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应该处理好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吸取、发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夯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3.
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建构的思考--兼论自由与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决定着家庭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必须坚持自由和责任相统一的观点,超越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和西方传统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建立个人和家庭双重价值取向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初步尝试,他清醒地意识到,"公德"观念的缺乏不仅对民众的精神状态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阻碍着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的发生.因此,他主张通过"乡村自治"的方式造就团体生活的必备品德,使农民在获得现代性物质利益的同时,养成关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素质,依靠公德的柔性力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对传统道德力量的过度自信及趋利避害的考量,使他在维系团体生活的价值取向上终究未能摆脱向传统儒家伦理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梁任公以公私分判道德的理论运思,旨在推动群体与个体的双重转化以建立民族国家和国族认同.《新民说》以道德关系的性质为判准区分“公德”与“私德”,其中《论公德》一文力主“公德发明论”,《论私德》一文力主“私德推衍论”,二者代表着转化个体和群体的两条迥异路径,其前后转变表明粱氏对于中西新旧的认识从对抗走向了融贯.但由于以道德关系的性质区分“公德”“私德”存在缺陷,导致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诸多误解,也潜在使得百年来公私道德的讨论始终跳不出文化决定论的窠臼.当前,基于社会结构变迁、时代任务转变、文化出现断层等原因,走向“公德养成论”可能才是保证社会公德建设理想效果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6.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讲,义务与责任几乎是伦理、道德的同义词,因此,谈到消费伦理,在过去人们马上会想到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今天,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勇于维权的表现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念变革的一道重要景观.现在再谈及消费伦理,自然会将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作为整个消费伦理阐释框架的基石与出发点.而这一消费伦理研究视角的明显变换,实际上折射出了正在迅速发生着的中国社会道德思维结构从以义务为本位到以权利为本位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7.
土地职业伦理:内涵、现实缺失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职业伦理是现代职业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法治的伦理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的职业伦理建设中却出现土地职业伦理的缺失,这既不利于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又对现代伦理建设职业化趋势造成阻碍.加强土地职业伦理研究和教育,完善土地职业伦理考评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土地职业行为准则,繁荣传统土地伦理文化是目前填补土地职业伦理缺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亲隐原则是为解决情与法的冲突,依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法原则所确立的价值取舍原则,其现实基础是以血缘根基和家庭伦理本位为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社会。它适合中国过去的社会实际,对我国的传统伦理和古代法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立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传承周礼并加以改良和创新,对"礼"作出了新的解释,将人性作为礼制的合法性基础,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礼制伦理。"援仁入礼"、"为政以德"、和"隆礼重法"是先秦礼制伦理的三方面特征。先秦儒家礼制伦理中蕴含的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亲民政治伦理和法律的内在道德性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道德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梁启超《新民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新民说》是对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新民”思想的改造和发展。他以民权、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公德”代替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私德” ,用中西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传统构建新国民 ,实现了从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旧道德向以权利为本位的新道德的转换 ,“旧国民”向“新国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对党的前代领导人德育思想的明显继承性,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等特色。他把德育纳入“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措施之一,从而把德育提高到治国和兴国的战略高度。江泽民关于德育的学说,是对中华传统的优秀德育思想的弘扬,是对马克思德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Confucian ethics, a spirit of Confucian public morality can be seen in the Confucian debate over publicness and privateness, but it is usually activated in circumstances of large ethical crisis. Confucian theory mainly uses ethical relationships to create self and social identities, causing problems of identification in the public life and hindering the expression of moral feelings and actions, thus revealing a weakness in public morality. This is a space that Confucianism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cover, and also where it has room for growth. Translated by Huang Deyuan from Wen Shi Zhe 文史哲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6, (1): 30–36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伦理:“以德治国”的本体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治本体问题是对“以德治国”的形而上追问,我们必须时“政治伦理”作为德治的本体定位进行探究,才能为“以德治国”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关于道德教育培养国民健全人格,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重视公德、私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等等,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具有相同政治立场的革命派人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这一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大致说来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些人对传统道德基本认同,而另一些人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这两种观点各有得失,因为,传统道德是一个多元综合体,而这两种观点都抓住且只抓住了这一综合体的某种要素,揭示了该综合体与近代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通过对革命派内部的这一分歧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道德的价值与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论医生的“道德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心”是儒家修养论的起点和归宿,演绎了完整的修养论。然而,这一传统思路目前在很多研究领域被遗忘,包括医德研究领域。强调尊重传统,用“道德心”来重新衡量医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并从祖国传统医学文献的角度,对医德这一常规命题做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淮南子》糅合“法”、“德”、“俗”的治道思想中,蕴涵了“反秦/袭秦”(对“法”的改良)、“倡道德/斥礼乐”(对“德”的期待)并存的内在特质,同时,还对风俗在民间社会中的教化、规范功能有着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Quan Wang 《亚洲哲学》2018,28(3):259-276
Jacques Lacan studied Chinese classics and received much inspiration from Zhuangzi.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ality in those two thinkers from three connecting levels, namely, nature as the source of ethical codes, reason as the means to arrive at the ethical state, and pleasure a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morality.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opic is enlightening for posthuman morality. Zhuangzi’s idea of the poetics of oneness inspires the Lacanian concept of the Real and ushers us into a new territory to rethink animal rights.  相似文献   

19.
德与法有机结合--论和谐医患关系之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道德与法律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又要发挥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在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设中,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但道德是统帅.  相似文献   

20.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于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先秦礼俗、礼制、礼学和礼教等主要内容。先秦礼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它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确立协调天(神)人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等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以此维护现存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具体而言,包括以敬神为核心的宗教伦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伦理、以孝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尚德尚齿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