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波普尔曾论证"定律的逻辑概率为0"这一论题,以反对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归纳逻辑。他对该论题的证明本质上有三个:(a)独立性论证;(b)反杰弗里斯论证;(c)维度论证。本文将论证他的这三个论证均不成立。(a)论证的错误在于假定Uij的独立性;(b)论证错误地使用了古德曼类似物;(c)论证中则断定了与概率演算不一致的命题。总的来看,他的错误或许来自于对逻辑和认识论逻辑的混淆。  相似文献   

2.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论题(下简称为CP论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可靠的理论假说。尤其是经过查莫斯(D. Chalmers)利用其二维语义理论消除了来自克里普克式后天必然语句的反例之后,精致版本的CP论题似乎无懈可击。然而,近几年里,三位哲学家分别利用CP论题本身为前提构造了一系列反CP论题的归谬论证:一是霍维尔(R. Howell)以"CP论题为假是可设想的"为前提的论证;一是密匝和摩罗(M. MizrahiD. Morrow)以"CP论题必然为假是可设想的"为前提的论证。这些论证的结论都是CP论题是自我反驳的。然而,三位作者都没有给出充分理由证明这些归谬论证的核心前提是成立的。笔者给出了证明核心前提成立的两条路径。但是笔者发现,任何一条路径都会使得归谬论证本身变得多余。所以诉诸归谬论证攻击CP论题将陷入两难:要么归谬论证本身是多余的,要么它们的可靠性得不到辩护。最后,笔者指出这个两难表面上保护CP论题免受打击,实际上暗示了CP论题运用于某一类命题时不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真之同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一般认为布拉德雷提出一种真之一致论,并在这一点上把他的哲学与被认为赞同真之符合论(a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的分析哲学先驱穆尔和罗素的观点进行对比。S.坎德利施(Candlish)显然没有这做样,他最近论证说,这种对比基于一系列误解,一方面是对布拉德雷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对罗素和穆尔的误解。根据他的观点,关于真,穆尔和罗素(至少在其早期论著中)与布拉德雷是一致的。但这不是因为穆尔和罗素是一致论者,也不是因为布拉德雷是符合论者;相反,他们都共同信奉一种被坎德利施称为“真之同一论”(identity theory of truth)的观点。尽管我同意坎德利施的核心论题,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他关于布拉德雷立场的观点。我在这里不是要与坎德利施争论,而是要讨论真之理论在这些哲  相似文献   

4.
“反正法”和“选言法”是间接论证的两种常见的方法。所谓反证法就是通过确是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间接论证。所谓选言法就是通过确定除论题所指的那种可能外,选言判断所包含的其余可能都是虚假的,从而推出论题的真实性的间接论证方法。从推理形式上说,反证法和选言法各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形式呢?一般认为,选言法从推理形式上说是运用了选言推理的  相似文献   

5.
元模态可设想性论证是利用CP论题讨论形如□S的命题是否可能为真的一类论证。然而,我们可以将任何一个元模态论证"反转"从而构造它的平行论证,得到与原始论证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似乎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基于这点,CP论题的反对者将矛头指向CP论题,认为是CP论题本身不成立导致了元模态可设想性论题的困难。而CP论题的支持者,比如查莫斯(D.Chalmers),认为CP论题不适用于任何形如□S的命题,并坚持将这类命题排除在CP论题的使用范围之外。在本文中,笔者对双方观点都进行了驳斥,并指出元模态可设想性论证的真正困难且将这个困难以一个两难的形式展示。  相似文献   

6.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奎因的哲学体系 奎因因其否定性论题而知名,这些论题是他对卡纳普批评的概括。近来他的哲学的系统特征已引起人们注意。他的否定主义是与他的形式主义和行为主义成见内在相联的,在我看来,这些成见使他提出一种不适当的并且(公正说来)也不特别富有成效的科学(包括逻辑、数学和物理学)和哲学构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高中语文第三册)是一篇杂文,从文章大类看,属于议论文。议论文的逻辑特征,是论证的揭示。时议论文进行逻辑分析,应该以这个逻辑特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论证线索,揭示文章时论题加以证明或反驳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论证的屡次和特点。本文试就这些方面时鲁迅的这篇杂文进行逻辑分析。这篇杂文的题目很特别。它是经过三次限定的概念,实际上标出了论题判断的谓项。如果给它补上主项(梁实秋)和联项(是),文章完整的论题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思想史上,辩证法的概念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概括地说,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对某些特殊思想形式的说明,到关于自然过程、社会关系(社会过程)、存在的现实的本质的形而上学概念或本体论概念的说明过程。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法似乎向来是一种帮助澄清概念的论证形式。苏格拉底试图通过问答质疑的方式,揭露他的对手的观点所依据的前提同他们的论题的自相矛盾。这种反驳论证法既是建设性的,又是破坏性的。苏格拉底认为,辩  相似文献   

10.
牟博 《世界哲学》2004,(5):40-40
通过对戴维森关于真理概念中心性论题的说法与道家哲学的求道传统的一个交锋-交融型的比较分析,我旨在讨论关于真理概念中心性的一个全面性论题之有效性,该全面性论题包括下述两个子论题:1.真理概念作为关于哲学探索目的之解释性规范而在哲学探索中发挥中心作用;2.真理概念作为哲学所探索的其它重要事物(例如意义和命题性思想)的解释性基础而在哲学探索中发挥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指出,布鲁尔选择性地忽略了许多相关的哲学文献,把少数人的观点等同于哲学家的主流观点,其对所谓哲学家观点的批评实际上是在与稻草人作斗争。作者认为,科学知识并非都具有因果性,即使有也未必普遍具有社会学特性;而强纲领中的公正性和反身性论题都是因果性论题的必然结果,它们也是多余的。他把对称性论题细分为认识论对称、合理性对称和实用对称,并指出了它们的问题。他论证说科学理论和理论的选择未必都具有社会性,强纲领也没有被证明比其他解释科学的理论更科学,如果对称性论题难以成立,强纲领就不能称作“强”纲领。  相似文献   

12.
有的逻辑书认为间接证明分为反证法和选言证法(选言法,淘汰法,选言式间接证明),其源盖出于斯特罗果维契。斯氏虽正确地说间接证明是以证明反论题(论题的矛盾判断)的错误来给论题的正确性作为依据。但他又认为间接证明分为归谬法和“以排除选言推论的除了一个以外的其余一切选言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穆斯林》2020,(2):10-15
第一个论题:创造非必然(1)真主可以不创造,当他创造时,那不是对他必然的。真主可以不责成(2)人,当他责成时,那不是对他必然的。一些穆尔太齐赖派说:真主必然创造,在创造之后必然责成。对正确信条的论证是:以创造和责成为必然的主张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我们已经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代末,我在《马克思主义者季刊》上发表了“自然与辩证法”一文后,不久便在哥伦比亚大学碰到M. 霍克海默尔。他认为我对待辩证法原则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在我的分析中反映出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我提议我们举行一次座谈会来讨论这个论题,他欣然同意了。我联络了E. 奈格尔,M. 夏皮诺,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O. 纽拉特当时在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平·怀特提出了著名的扩充论证,以表明收缩论真概念是内在地不一致的。亚历山大·米勒利用他所说的"怀特的原理"对该论证提出批评。本文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怀特的论证;第二部分简述米勒对该论证的批评,然后指出,米勒误读了怀特的原理,怀特的原理(无论有没有被误读)不能用于反驳怀特的论证,从而米勒的批评失效;第三部分重述怀特的论证的各个步骤并对之进行分析,从若干方面(如怀特关于真之标准的原理等)揭示怀特的论证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可设想论证是对笛卡尔心物实在区分论证的传统理解,但是笛卡尔研究者们对此提出质疑,并发展出多种新解释方案。通过综合考察这些解释方案和对笛卡尔文本的细致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观点:笛卡尔哲学中存在的"本质统一性论题"和"实体-基本属性同一论题"规避了"基于无知"的指责;而笛卡尔关于"实体与样态之间是可理解关系"的思想则规避了"可设想性蕴含可能性"的指责;因此,笛卡尔的心物区分论证是从认知状态推出逻辑可能性的论证,但并非可设想论证。  相似文献   

17.
论证中的非形式谬误是与形式谬误相区别的一种由论据推不出论题的错误。 关于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它是由于违反论证方式规则即推理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或称思维的逻辑形式)方面的“推不出”错误。 非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它是除了论证中的形式谬误外的其他“推不出”错误。其实质在于违反论据规则,思维内容不合乎客观实际。但是,在许多逻辑教科书、论著中,却认为非  相似文献   

18.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吴晗同志在关于道德问题的几篇文章中,对道德的继承性问题作了论述,他认为:无产阶级应该继承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原则(例如忠、孝、节、义、礼)以及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例如民主、自由观)。他认为,如果无产阶级不继承过去统治阶级的这些东西,那就是“自己来凭空创造”自己的道德原则了。我认为,吴  相似文献   

20.
S.J.艾尔阿玆姆(以下简称艾氏——译者注)在其《康德二律背反中论证的由来》一书中曾声称,理论理性二律背反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一个历史的问题上。艾氏的论点是,理论理性二律背反中的论证起源于历史上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通信中所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他认为,四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反映了克拉克所支持的牛顿的观点,其反题反映了莱布尼茨提出的见解。他说:“我试图说明,康德关于纯粹理性二律背反的学说,是他把有关实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