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对待中西文化,一直是摆在中国思想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难题。传统文化的深沉绵远与中国现状的落后,西方世界的强大与西方文明在崛起时间上的短暂及与中国传统的差别,使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各据一端。于是,就有了“中体西用”论,有了“全盘西化”论,有了“取其精华”论,等等,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一场蔚为奇观的长达百多年的中西文化大讨论。时至今日,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学术界意见仍存有分歧,讨论仍在继续。因此,回顾一下一百多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文化转型,是指中国文化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确切地说,始于本世纪初。它表现为:突破以体用为中西文化定位的“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模式,而欲建构一种以西学为主导的“会通中西”的新的文化模式。这标志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的进一步深化,已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本文的论述将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切入,着重探讨这一时期文化转型的性质、特点。一、中西体用之争考察本世纪初的文化转型,必须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说起,因为它是本世纪初文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后高涨…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运用“体用”范畴说明中西文化的关系时,多是在主、辅、本、末的涵义上一使用的。“中体西用”即是以中学为主、为本,以西学为辅、为末之意。人们一般把中体西用作为一个普遍的理论框架,用来指谓那些推崇中国哲学文化、主张以中学为主导融会西学的理论学说。但事实上,正如中国古代的使用范畴是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一样,近代以来“中体”与“西用”的具体涵义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论至少可区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一是社会政治层次上的中体西用论。它是中体  相似文献   

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最流行的口号,当时就有人对其维护中学、贬抑西学的保守实质和割裂体用、调和折衷的思想方法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自中国走向“现代化”之始,中西体用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到了80年代,在随着改革、开放潮流而兴起的“文化热”中,这场延续了百年之久的老论争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在对“中体西用”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湾辅仁大学,2009 年 7 月 8 日—11日)上,我提交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文化体用论评价》一文,主要评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 (含海外华裔学者)就中西文化问题论争提出的各种文化体用论说,诸如中体西用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现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儒体西用论(贺麟)、西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者、充分世界化论者)、西体中用论 (李泽厚)、中西互为体用论 (傅伟勋)、"今中为体,古洋为用"论(张岱年)以及"马魂、中体、西用"论(方克立) ,等等。针对以上各种对文化体用论的分析,我受方克立先生的影响并在其文化论说的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史组1988年学术年会,于12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题为“中国哲学与现代化”。与会学者就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是:怎样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关系;如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我国学者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等等。  相似文献   

7.
中西比较模式的审视徐长福(天津商学院马列部)国人在作文化或文明比较时,几乎都以中国、西方为对应物,换句话说,中国人自有文化或文明比较以来的几乎所有重要结论,都是在中西比较模式中得出的,比如“中体西用”论、“西化”论以及“西体中用”论等。与之形成对照的...  相似文献   

8.
高平 《美与时代》2023,(8):15-17
相比古代美术,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不管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品类与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该时期的中国美术具有新旧交替和中西交融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我国美术与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画的内涵入手,讨论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分析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指出论争从宏观性命题向微观性命题的转化,并就中国绘画现代化发展进行思考,表达看法。  相似文献   

9.
陈开先 《现代哲学》2000,(3):103-108
百年以来,中国数代知识分子一直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求存图强的现代化事业中,能够顺利地实现西方文化资源的本土化,或者说是将中国的本土文化资源现代化。从“中体西用”到“以日为师”或“以俄为师”,再到“西体中用”,中国的思想家们在这百年里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即将来临,处在世纪之交的我们无法回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历史纠葛及其内涵,折射着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文化及其传统的未来际遇。深入反省这个问题,对于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学理价值。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一中西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对抗性的矛盾,从本质上说乃是它们两者之间在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两个层面上矛盾的表现。下面谨就这两个层面具体分析之。从时代性维度看,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  相似文献   

11.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李翔海在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中,现代新儒家采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品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评析。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社会之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已经僵滞、萎缩,内在的文化生命力呈严重衰竭之势。另一方面,在发展出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代表的价值系统之后,西方文化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的形态。而随着以坚船利炮为依凭的西学东渐,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没落…  相似文献   

12.
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当今有所谓“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之争,“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流行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张之洞被认为是“最乐道之”的著名代表人物。这种观念一百多年流行不绝,至今仍支配着海峡两岸不少中国人的思想。“西体中用”的积极主张者是李泽厚。他提出此论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同“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刺激性地相对立。  相似文献   

13.
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在“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主张以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主导来融会西学,以谋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种学术思潮。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已广泛地涉及文化、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4.
方勇骏 《孔子研究》2023,(4):89-100
民国初,浙江灵峰精舍学人与关中清麓后学之间就“未发”问题,展开持续数年的论争,甚至同时期韩国朱子学者也加入讨论。来自畿湖、岭南等不同地域性学派的韩国学者从自身学术传统出发,对中国学者不同的未发论给予分别支持。与此同时,韩国性理学传统中的若干独特概念和思想也通过这场论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学者的观点。两国朱子学者的这场学术交流呈现出同途与异辙的双重面相,推动东亚朱子学真正地实现互渗与互融。  相似文献   

15.
李宗桂的新著《中国文化概论》,是解放以来国内学术界第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论著首先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前几年的“文化热”中,人们主要关注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和如何改造传统文化,忽略了“什么是文化”这一基本问题,使其涵义含混不清,互相间的争论缺乏共同的逻辑起点。李宗桂同志的这一工作,弥补了前几年“文化热”中的疏漏,又为自己的论著确立了坚固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如何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洋务运动起,直至今天,争论难以休止。许多试图以体用的概念来摆布中西文化各自的位置。于是,在实际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中体中作”,“中体西用”和“西体西用”三种文化原则。最近,李泽厚先生又提出了“西体中用”的文化原则,并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论证。他的有关“西体中用”的构想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美国基督教中的反进化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遭到基督教保守派的攻击。只是这股潮流时起时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股潮流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这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探究,并指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创世论与进化论的斗争至今仍未停息,这充分说明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由此可见,想通过纯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幼稚的。这场论争决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个社会和信仰问题。因为对创世论而言。科学上的未知数或者科学的新发展都能为宗教信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酝酿与定位阶段。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励作为“五四”东方文化思潮的主将,同时也是为现代新儒家思想定位的先驱。东方文化思潮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主张中国道路特殊论,并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在学术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文化会通,以达致传统文化开新的目的。东方文化思潮的这一文化思想和学术方向为现代新儒家所延承和发展。在今天看来,尽管他们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他们在根本上固执于传统儒学的立场,因而未能构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开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哲学的传统、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1日至14日在武汉举行。国内部分中西文化与哲学研究专家等60余人与会,就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型、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传统与新诠 任何民族成功的现代化都必然而且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的滋养下成功的,这样才不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而要透析传统对现代化的本根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文化转型 ,学术界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多次大讨论 :一是鸦片战争之后 ,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大撞击 ;二是“五四运动”时期 ;三是2 0世纪 80— 90年代。在历次争论中均有激进与保守、“西方”与“国粹”之争。这三次大讨论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的研究 ,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主张 ,如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彻底重建论、西体中用论等等。进入 2 1世纪以来 ,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讨论 ,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问题。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