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朵斯提:赛俩目!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感恩是发自内心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人人必须学会感恩。感谢真主的造化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坎坷。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道德史上,恩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道德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对此问题提出了诸种看法。就其所涉及的内涵和思想而言,包括了施恩、受恩、知恩、感恩、报恩等内容。比较而言,佛教对这一道德问题的论述,比其他学派更要丰富和系统。  相似文献   

3.
亲不言谢     
谢,是一种客气,是非亲人之间发生了某些足以令人动情或动容的事情之后,感受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表达;谢,也是一种礼节或曰礼仪,用来表明受益方有感激之情或是感恩之意。而在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父母子女间、祖孙间等等一切算得上亲人的人们之间,施恩与受恩、爱与被爱都  相似文献   

4.
蒲清平  朱丽萍 《心理科学》2012,35(5):1185-1189
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设定施恩与受恩的情形,考察个体是否会“知恩图报”。结果发现:受恩的被试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比较薄弱;感恩情绪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并且随着报恩行为的发生,个体的这种正性情绪会相对增强;受恩被试具有明显的感恩回报行为,但回报值低于所接受的恩惠值。说明“知恩图报”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有限回馈,其实质很可能是基于亏欠而产生的一种偿还义务。  相似文献   

5.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从而使感恩意识逸出伦理道德领域进入政治经济生活,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悲情,带来了国民性的扭曲、异化。对感恩意识的切实评价是实现儒学创造性转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四恩与五爱     
佛教和中国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水乳交融,双向交流,相互渗化,不但直接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道德风化.在今天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对我们佛教徒来说,佛教的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的"四恩"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可以相得益彰,为我们"在教言教"开展五爱教育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和理论依据,也可以使佛教的"知恩报恩"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密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成为"传统"的内在奥秘.解开"密码"才能把握和自觉地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慈孝文化"的文化密码,就是血缘亲情、"亲子之爱"以及内在于其中的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心理机制."慈孝文化"是父母与子女血缘真情("本")与道德规范("末")的统一;不要"弃其本而适其末",而应"崇本以举其末".要建设"和谐家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都应该自觉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人类"亲情"之爱,和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情的"双向交往"机制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而是以道义为中心的,这构成了其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重要区别.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宋明理学家,这种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儒家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的主流方式,它视万物为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要求人类将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扩展到对待自然万物,把仁爱万物作为道德的最终完成和最高境界."人者天地之心"是儒家人类中心论的核心命题,依据这种观念,人类在为自己确立了"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不是拥有了主宰万物的权力,而是主动承担起了自然万物的"主持者"、守护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道义类型的人类中心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上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为我们突破和超越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一种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对于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