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相信 ,这次在国际美学会支持下召开的国际美学会议将成为 2 1世纪美学的里程碑。我们都出生于 2 0世纪这个事实使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世界史上最苦难的时代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即使我们在历史、政治、文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等问题上看法不同 ,即使我们的美学观点有分歧 ,但我相信 ,我们有超越各自文化上的局限、拓宽我们的研究眼界的共同愿望。此次东方与西方研究专家的出席 ,保证了亚洲和西方、西方研究者和东方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不是聋子之间的对话 ,而是追求、至少是不排除讲一种共同语的可能性。让我们试着设想一下 ,一种美学的世界语…  相似文献   

4.
曹海军 《学海》2007,(4):73-78
政治道德是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回答了政治权力运用的合法性以及道德证明的问题,民主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政治统治形式和治理方式,必然也面临着道德合法性及道德证明的问题.按保护型民主与发展型民主的划分,西方民主理论本身蕴含着消极政治道德与积极政治道德两种政治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通过坎陷开出民主是牟宗三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理论意义,这主要表现在认定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民主,肯定儒家政治的层面不低于西方的民主,坚持开出民主不应抛弃儒家道德的传统,主张完善的政治形式应当道德与智识二者齐备等方面。但由于牟宗三对性恶的层面重视不够,使其思想无法真正落实,这又构成了其相关思想的缺陷。文章最后还对坎陷开出民主的前景谈了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赵卫东 《现代哲学》2007,(4):94-100
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由于当代新儒家采取了理性主义态度,从而使其不仅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而且也没有陷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结。当代新儒家在"如何在中国实现代化,而又要避免西方现代化弊端"的问题意识中,既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又具有显明的后现代品格。由于当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的不平等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之间的理论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因为在当代新儒家身上有一种优秀的后现代品质,即理性主义的文化态度,而这一点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只要当代新儒家能够继续以开放的、多元的、理性的文化态度来审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问题,就可以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一样,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基督徒中间,对与性、家庭生活和医学伦理问题相联系的个体道德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为在今天的基督徒中间存在着两种伦理理论决定着他们的观点,第一种道德判断是"道义论",另一种道德判断叫做"后果主义".  相似文献   

8.
赵宬斐 《学海》2023,(6):152-160
民主跨越中国历史语境进行传播、移植与改造,主要采取“解构-转化”和“传承-创新”这两种路径实现其“再概念化”与“本土化”,最终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概念的建构。该概念在突出创新性与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原有概念固有的语境、适用对象及其本来意义,充分尊重了民主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民主的“再概念化”与“本土化”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于全球化新时代,聚焦中国问题与中国实践,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始终保持弹性和张力,始终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包容性,进而以崭新的民主范式不断拓展全世界民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而这种民主意识又表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梁漱溟认为只要把握了现代民主的精神,不一定要照搬西方现代民主的形式。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儒家的伦理精神去会通西方现代民主的具体方式方法,并在民主的实践中努力吸取中西双方的优长,抛弃双方的劣短。这样,梁漱溟认为通过乡村建设的实践,可以使乡村政治组织民主化。最终,达到改造中国的落后现状,建立统一的现代民主新中国的目的。具体包括:乡村建设的民主理论设计、实践运动和具体的运作。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与新儒家生活在中国积贫积弱、社会政治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变革时代。如果要了解牟宗三提出的"道德主体的自我坎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需要考虑他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论述环境——"欧洲中心论"。在欧洲中心论笼罩下的中国思想界,学者视西方民主制度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优良的政治体制。但是近年来,民主政体的结构性缺陷在民主国家的运作实践中越来越凸显。而在牟宗三看来,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需要多种文化与社会条件与之相配合。在牟宗三"自我坎陷"论的视域下,我们可以看到民主理论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所突出的个人权利,而是集体的社会福益。民主政治得以运作的基本条件不是个人争取合法地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与欲望,而是透过互相尊重、妥协、合作而达成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民主政治要求选民妥协、合作,甚至自我否定,这便是牟宗三"自我坎陷"论所蕴含的道德精神。牟宗三"自我坎陷"的理论观照了民主制度的缺陷,同时补充了西方民主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民主模式下以公民为中心的道德逻辑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与以公民为中心相对立,而是对它的扬弃、包容与超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道德逻辑演进规律的理论自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的道德理由;"人民的统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运行的道德尺度;追求"人类解放",即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普遍地面临道德缺失或感觉到道德的危机,如道德取向紊乱、道德评价失范以及各种非道德主义现象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将现实伦理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尴尬问题,仅仅归结为封建遗毒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么难免失之简单,也是缺少理性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认识态度。因为在事实上,社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勒弗的特殊民主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敏 《学海》2014,(4):97-102
克劳德·勒弗(Claude Lefort)是当代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其民主理论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国内却鲜有介绍。本文通过分析勒弗思想中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勒弗那里,与民主相对的是极权主义,而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专制"。在他看来,只有在现代性展开之后才出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民主问题,但现代社会可能会导向极权主义社会,也可能会导向民主社会。勒弗的民主理论既带有明显的左派色彩,但又在根本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既在表面上属于多元民主论的范畴,又与传统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勒弗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共同体内部良性冲突的强调使他的民主理论带有许多"激进"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政治妥协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政治文明程度检验的重要表征。它是以公共理性为前提,政治正义为基础,协商民主为关键的伦理价值实现。政治妥协是一种理性策略,这种策略是和平政治秩序的价值保障,公共理性蕴含政治妥协的伦理前提,同时也散发政治妥协的伦理智慧。政治正义不仅能为政治妥协提供良好有序的政治环境,同时也奠定了合理性、公正性、道义性的基础。而协商民主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妥协的达成,政治妥协贯穿整个民主协商的过程。协商民主为政治妥协的实现营造和平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促使"适度"平衡达成。  相似文献   

15.
一、走出世俗化思潮的迷雾二十世纪,当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从西方拿来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倡道科学与民主,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包括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都曾对传统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社会起到过积极的作用。G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充满着辩证的否定和扬弃:从抛弃传统道德到传统道德回归再到扬弃传统道德;从批判西方道德到肯定西方道德再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创新;从一元化道德到多元化道德再到把握文化领导权;从重视道德治国到重视法制治国再到德治法治相结合;从重视集体利益到重视个人利益再到两者双兼顾;从追求崇高到走上低俗再到构建核心价值观;从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到重视科学文化建设再到全面发展;从崇尚道义到崇尚利益再到义利统一和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现代心理学正身处众多困境时,后现代心理学者们从新的视角和观点对其展开了攻势,因此在这近十多年里,西方心理学界充满了激烈辩论的声音。文章总结了西方心理学界围绕着后现代心理学这个话题展开的各种对话,包括心理学的认识论、研究性质、研究方法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价值等各个方面的讨论。作者在梳理这些对话的同时,对二者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从而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国家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民主在近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源于其价值规范性基础,换言之,现代法治国家的民主制度与理念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就此而言,民主是一个道德范畴。按照目前颇为盛行的民主类型的三分法,如果说自由主义民主所凸显的道德价值是个体的自由权利,共和主义民主所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团结,那么审议民主所主张的就是在维护个体自由选择权利的前提下,努力以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团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