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Ю.К.普列特尼科夫是苏联哲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迫切问题研究室主任。1982年,本刊发表了他的文章《进一步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全面阐述了以他为首的所谓“活动论”派关于构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该文在苏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他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过程理论》一书(三卷集)就是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写成的,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在构筑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方面的开创性著作,该书即将在我国翻译出版。此次本刊编辑利用赴苏学习之机,走访了普列特尼科夫教授,请他就有关问题做了回答。下面即是此次谈话的译文。(根据谈话录音整理并经普列特尼科夫教授审阅)  相似文献   

2.
今天,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的名字及其著作重新回到我国历史、科学和文化之中。认识布哈林丰富而多样的理论遗产,确立他在马列主义理论史及我国历史中的地位,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任务。苏联科学院社会思想史学术委员会持续讨论了苏联20—30年代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参见《哲学科学》1988年第8期),于1988年11月召开会议,以纪念布哈林诞辰100周年。学术委员会主席Б.B.波格丹诺夫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了研究布哈林遗产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然而在苏联期刊中形成了一个假象——布哈林不同于“克里  相似文献   

3.
鲜为人知的布哈林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布哈林的最后一份手稿。确切些说,是他的最后一份哲学手稿。几个月之后就是终审判决,送交根据他起草的苏联宪法选出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特赦呈文,射进后脑的子弹和秘密地埋葬…… 本刊这一期发表了摘自布哈林手稿《哲学彩屏》中的几个章节。手稿是他在鲁比扬卡的内部监狱里写成的。手稿最后一页的落款日期是:“1937年11月7—8日,于伟大胜利20周年的日日夜夜。”对布哈林本人来说,这些日子是不幸的。 关于在监狱里工作的情况,布哈林在1938年3月8日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中说:“我问心无愧地说,在坐牢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工作了,研究了,保持了清醒的头脑。”20年后,米高扬在与美国记者Ⅱ·费舍尔的谈话中声称,布哈林没有受过肉刑,他在狱中还在工作。但是谁也不相信布哈林本人的声明,因为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更不相信米高扬的说法,也不相信叶若夫就布哈林和李可夫案件在1937年联共(布)中央2月和3月全会上所做的副报告。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界线是很不明确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有片面性,但带来了研究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的整套技术。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态度和意见时,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发展这个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条件。作者认为马克思提到的“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社会心理学问题的一个例子。在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的著作中,则把社会心理学提得更明显。所以不能认为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很少研究社会心理学这一事实,应归咎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恰恰相反,这种疏忽正是由于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产生的。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只建议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它不想去研究那些使一个制度变为另一个制度的基本冲突的规律性,所以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时,必须抛弃这一学科把心理研究看作几乎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观点,要克服它在主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要只强调经验性研究,而要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传统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雨辰 《哲学研究》2012,(1):12-18,31,127
柯亨是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等著作中,他从早期专注于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了对政治哲学的研究。柯亨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批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现实"思想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历程:他从费尔巴哈那里借用"感性对象"理解"现实的人",进而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把目的性与能动性等内化到现实中,后来达至现实乃人的感性活动,走向现实中的个人,现实性乃社会历史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至此奠基。至此,现实何以可能获得论证。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是杰出的匈牙利哲学家、文化史学家、文学和美学理论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乔治·卢卡奇(1885—1971年)诞生一百周年。卢卡奇在半个世纪的理论活动中发表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著作。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分析马克思和列宁的哲学遗产、辩证法的紧迫问题、哲学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史。保卫了马克思主义免受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庸俗机械论歪曲。他在许多著作中尖锐地批判了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思想中的颓废派和反动派,无情地揭露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法西斯主义。  相似文献   

8.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9.
该著致力于研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联。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陷入了困境,他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更新,希望用其交往行为理论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构建。哈贝马斯早期非常重视认识论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仅仅把社会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不够的,应该添加交往行为这一维度,但他更加突出交往行为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既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1、从发展观上看,既要突破历史唯物主义原有的范畴、原理、体系和形式,又要发掘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潜在”的思想和观点。2、从体系上看,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有两种体系:教学体系和研究体系。前者要求系统、准确、全面而通俗地论述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在现时已成为世界性的风靡一时的讨论课题。在谈到系统论的理论渊源时,人们追溯到黑格尔、莱布尼茨,甚至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在谈到为系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的现代人物时,人们总是讲起贝塔朗菲。对于布哈林,人们总是不愿意过多地提起,这是因为,科学家们总是把它当作政治家;而政治家们又往往把他看着是非正统的马克思马义者。以上的这些看法,都缺少对布哈林的正确评价。布哈林不仅是政治家,而且是经济  相似文献   

13.
强乃社 《哲学动态》2006,1(12):17-22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法律规范思想的研究是其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中的重要内容。他在20世纪70年代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主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关系对法律规范的决定性,但缺乏主体间互动对形成法律规范的重要意义的说明。马克思的哲学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过分强调法律规范对经济活动的依赖,故不能说明法律规范自身的独立性和合理性。为此需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式走向交往范式,把交往活动作为法律规范形成并具有合理性的基础。鉴于目前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简要梳理和评价哈贝马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中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三、宗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宗教观后,主要从事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其经济学的著作中,马克思对宗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4)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关于马克思是如何界定社会存在的,学界研究看法不一,既有把社会存在归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等实体,也有把社会存在视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产物。实际上,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深化,他在德法《资本论》第一卷中斟酌使用的是"社会定在"的哲学范畴,明确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诞生的、具有价值对象性的商品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社会存在。这反映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存在,并不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物质存在,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下、非实体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构建结果。是"社会定在"而非抽象的社会存在,更能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在物的存在方式问题上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质点。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拜物教和异化的联系 1984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举行多学科的综合会议,讨论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内涵和作用问题。与会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中占居什么地位。这就是说,要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加以理解,并对它的内涵加以规定。十位与会者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其中两位直接了当地反对把“异化”纳入马列主义哲学的“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批判布哈林的《社会学通俗教材》,反对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独立的、封闭的范畴体系,反对他把唯物辩证法贬低为形式逻辑。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伟大成果恰恰是哲学的具体历史化、哲学和历史的同一。葛兰西在狱中难能可贵地、独立地得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结论。葛兰西认为,要证明客观实在,需要求助于历史和人,从而客观的意味着"人类地客观的"、"普遍地主观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晚期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将批判目标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生产问题的论见。在国内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的上述挑战作出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伟大意义。一、后现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1976年,美国著名学者萨林斯发表他的大作《文化与实践理性》,该书主题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进行批判。萨林斯是否后现代理论家可能并无定论,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却明显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书中把“…  相似文献   

19.
作者首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下面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而不能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社会学,最多只是社会学的一般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基础;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包含有哲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哲学,同时又是社会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作为关于社会的哲学科学,才能头一次科学地解决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社会学的科学,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哲学问题。作者也谈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全部问题包括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领域内,而认为它们之间既有深刻的有机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次,作者论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他说:具体社会学研究是发展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社会学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有变为由一些凝固的、固定不变的、脱离现实的概念和范畴组成的体系的危险。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伟大的创举》都是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他反对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的任何研究都称为具体社会学研究,而主张把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区别开,认为具体社会学研究只是社会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再次,他阐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这样的对象包括:一、社会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及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成长为共产主义社会自治的过程;三、劳动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互关系的动向,首先是人的形成过程,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形成过程;四、家庭和日常生活关系;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宗教存在的原因和消除的条件,社会主义意识向共产主义意识过渡,等等。最后,他论述了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是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则包括提出假说、进行社会实验、填调查表、直接访问、研究私人文件、进行观察以及模拟、统计和数学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永田广志(1904—1947)诞生90周年。永田广志是日本战前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在短短的20多年里撰著了各类著作53种,论文、译文140多篇,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永田在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提倡哲学的列宁阶段,在日本开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永田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日本哲学思想史。水田的一些著作也在中国翻译出版过,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今年又适逢永田广志诞生9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