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伦理与儒家伦理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的文化,曾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基督福音如同宝贝放在瓦器里,我们负有传福音的使命,要在广大中华国土之上把福音传出去。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与曾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进行对话的任务,这就需要在基督教与儒家思想之间进行一些比较的工作。比较项目可包括伦理学基础与出发点,道德理想,道德修养和人性论等,其中人性论更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阐明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场景中的确切含义,探讨克服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间对立特征之有效途径,强调要从重叙传统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使自由竞争的市场与国家适度干预相结合,以促进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提高效率,同时保证社会公平,矫正市场自由放任竞争带来的弊病,不致贫富差距过大.它是二战后德国各种政治力量、学派及思想相互妥协、达成平衡的产物,内涵着寻求多种价值平衡的经济秩序伦理.这种作为体制伦理的经济秩序伦理,深受基督教伦理的影响,以基督教对人的认识与人的尊严为基础,遵循保证人的自由、独特性及社会秩序的三原则,即人格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团结原则,突出自由与责任、竞争与社会公平这两对价值,并在新的国内与国际情势下,又增加了可持续性原则和公众幸福原则.  相似文献   

5.
谢志斌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09-117,194
本文探究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问题,特别关注具体处境中基督教价值的公共意义问题,论文包括: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以来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上看,其中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基本伦理概念(比如人性、爱的观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关观念进行比照的研究,二是实践和具体社会处境的角度,包括从基督教角度对于中国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以及全球和本土范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依据相关的基督教伦理研究成果,参照中国思想资源和当代社会的道德议题,反思汉语基督教研究的处境性问题并寻求重新阐释某些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研究采用基督教伦理研究中的实在的和处境化的进路,将之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并考虑到其具体和当下的条件来展开对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傅献祭 《天风》2006,(9):30-33
基督教既是教义性的信仰,也是伦理性的宗教。教义是其内涵,伦理是其外延,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真正的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性表现是,以信经宣告信仰,以圣经确立并检验教义,以教会活动践行教义。基督教的伦理性在于相信一位伦理的上帝,这位上帝必然要求基督徒重伦理、讲道德,尤其注重爱、圣洁和公义。教义性和伦理性相结合,一定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驳难。首先,在述旨部分,就这种观点所涉及的儒家经典中的三章(《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章、《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章和《孟子·万章上》象日以杀舜为事章),本文陈述了历代注解中最值得重视的看法,以此作为分析相关问题的根据。其次,在析理部分,就持论者对这三章的过度诠释,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应当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而非从义务论的角度去理解儒家思想,质言之,这三章都应当从行乎中道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从抽象原则的角度去理解。最后,就持论者持论的不同层次,本文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圣人腐败论、伦理原则腐败论和文化心理腐败论是持论者持论的三个不同层次。前两个层次的漏洞比较明显,因此反驳也比较容易。比较特别的是第三个层次。通过对文化心理腐败论的仔细分析,本文指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的看法实际上以大公无私的观念为基础的,这可能是持论者自己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一点。相比之下,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公不废私的思想则是一种更为平实、更值得欲求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特洛尔奇研究在欧洲社会理论界复兴,为我们反思自身的文明历史和超越性价值提供了契机。本文旨在呈现特洛尔奇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整体图景,将他的思考置于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历史背景,在他看来,德国乃至欧洲的现代性危机源于基督教价值的瓦解;继而本文分别从现代个体的心性伦理和基督教社会的历史特质两个方面,探讨特洛尔奇对人性与社会的重新奠基以及他所创建的社会学的品格,以此展现其宗教社会学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伦理强调关爱,尤其是关心贫穷人及社会上有特别需要的弱势社群。因此基督教群体在历史上曾积极推动政府制定一些社会福利及经济政策,以确保社会上弱小社群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这些思想和行动,与强调私利及政府不干预政策的自由经济主义看似矛盾,以致不少人忽略了其伦理思想曾在自由经济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自由经济主义发展至今,只顾个人利益而罔顾他人及社会的得失,个人的贪婪导致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亦受到基督教人士广泛的批评。基督教伦理思想对自由及公平的定义、对私有制的看法,以及基督教学者和教会领袖对自由经济主义下产生的金融危机的批判,对解决自由经济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作为两种不同的伦理文化类型,其本质差异典型地彰显着伦理的世俗性和神圣性的一体两面,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各自特色。从学理上对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进行比较研究,既是厘清两者所代表的中西伦理文化特征的需要,也能为当今中国的道德建设带来启示性  相似文献   

11.
音歆 《天风》2003,21(6):40-43
中国教会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历史性事工。神学思想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所涉及的命题也很多,包括如何树立正确的上帝观、救赎观、创造观、圣经观等等;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是为活跃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建构中国处境中的神学,挖掘圣经中的时代信息,使中国基督教在这个时代有以告人的信息。基督教是一个提倡伦理道德、重视伦理道德的宗教。因为整本圣经充满了伦理道德的教训,而且伦理道德的教训在基督教传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福  相似文献   

12.
李向平 《天风》2012,(2):14-15
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中的各种问题,中国基督教必定会有所作为,然而,谈及当代中国伦理建设与中国基督教的内在关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谈起。经常设想,中国基督教何时也能建构成为韦伯所言之"新教伦理",中国基督教的许多问题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3.
林滨 《现代哲学》2011,(3):105-111
时间先构与逻辑先构是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不同建构方法,其形成既深受中西两大文明不同路径所预制,又承继中西文化不同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两种建构方法的比较是我们了解中西伦理何以不同的重要路径:体现儒家与基督教伦理原则的建立是实存为先还是价值为重的不同;构成了儒家与基督教伦理对伦理学中心问题两个不同向度的思考与发展;决定着儒家与基督教伦理人之本与神之本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谢颂羔是民国时期基督教本土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基督教世家,曾留学美国,提出了整合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以及以科学为特征的西洋文化三者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观点。本文通过挖掘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了他对于儒家思想及佛教、道教的看法,对其宗教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对以谢颂羔为代表的基督教知识分子通过整合各种文化以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努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杭良惠 《天风》2004,(7):16-16
浙江省杭州市基督教两会于2004年5月31日,在杭州市基督教女青年会举行了第二次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这是杭州市基督教两会自去年7月底换届以来,在十个月时间里再次举办的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向平 《天风》2007,(7):30-35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爱克哈特生活的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神学达到高峰、已近没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爱克哈特作为多明我会的神秘主义者,将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融会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而高度灵性化的、以"成形-教化"思想为基础的"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神学。在源远流长的精神历史里,爱克哈特的灵魂火花、教化循环和神人合一的构想,是德国早期教化观念起源和转化的重要背景。他的教化观念蕴含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转变,架起了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到德国古典观念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与儒家伦理相符,即"恕道",亦即"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积极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对"仁"的消极表述。儒家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圣爱"观都是普世之爱,由于二者的起源、发展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同。儒家的"仁爱"观与"敬"分不开,其极至状态为"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