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管子》对自然水的认识和论述《管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有专论水篇章的著作,他在《水地》、《度地》、《地员》以及其他篇章中,全面论述了自然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夏关系。他有一个英明的论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有衣食,而“衣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没有水和土,人类就无法生存。这种生活现实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就是水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近代西方哲学家亚  相似文献   

2.
范韵 《学海》2004,(3):196-197
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1月,444页  农业是人民大众衣食之源,但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另一面,却是我国极为突出的农村问题。城乡隔离与差距日益拉大、农民负担难以减轻、农民收入提高困难重重、城市化进程滞缓。俞德鹏的《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  相似文献   

3.
晏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的思想和事迹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易学是中国历代学者解读《周易》而形成的一门学术,易学在中国古代属于显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晏子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一些易学家就会引用晏子的思想和事迹来解读《周易》的文本。晏子在古代易学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古代易学领域对晏子事君之道的称许;古代易学著作对晏子和同观的发展;古代易学领域对晏子的节俭观念的评价。深入研究晏子对古代易学的影响,对于理解晏子其人、其事、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和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理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西哲学的两大源头——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固然各有自己的具体生长环境和理论特点,但即使在源头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切入点.“哲学”讲的是一个“理路”,是对世上万事万物作“探本寻源”顺着一条“理路”“思(考)”下去,“理”到之处,任何事物的“奥秘”之“门”都要为之洞开,然后再是经验地、仔细地去具体研究其“奥秘”之内容.这是具体经验科学的事.哲学这种“探本求源”的精神,据亚里士多德说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不是纯主观的,而是“被激发”、“被唤醒”的:“宇宙”之“奇妙”“唤起”了人们(有智慧的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乎上穷碧落下黄泉,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似文献   

5.
试论《易传》的基本哲学范畴黄宝先长期以来,《周易》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道之源。当然,由于《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因此,当把经传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时,这句话是不错的。实际上,《周易》被人们当成古代哲学的大道之源的根本还在于《易传》所蕴含的丰富哲学...  相似文献   

6.
《周易》对中国古代乐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为中国古代乐论家探讨音乐本源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二是易象蕴含了艺术思维的精髓要义,古代乐论中乐象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路多与易象相关联,即以“观物取象”为方法,以“立象尽意”为目的;三是《周易》易简原则植根于天地自然之性,着眼于王道教化功能,这又使得它与乐简理论发生了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再论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兼与韩国学者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韩国学者提出的道教核心思想“神仙思想”系从“韩国传到中国”的论据,展开了道教成仙信仰形成的再讨论。首先论证了韩国“太白山”不是“三神山”,燕齐方士仅是中国古代神仙思想中的一支代表。其次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虽与古代中国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还曾受到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发达的宗教观念及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养生实践等之深刻影响,这几方面的因素,缺一都不足以导致道教成仙信仰的建立。由此可知,韩国学者所说的神仙思想“首先传到同韩族疆域相近的大陆山东省、河北省,接着传到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结论是,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的夭折,既有其政治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更有其内部机制原因。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的无主体性是导致夭折的原因。这里的所谓主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有功利主义道德思想的人们,即从事功利道德思想生活的人,如墨子、韩非子等;二是指功利论所为之服务的人们,指功利主义作为工具客体所满足的人(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它直接表现为人的个性发展和个体的物质利益等方面)。前者属于古代功利主义的思想载体;后者则属于它的自身结构内容。无主体性的立论,即指后者。它表明了古代功利主义缺乏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性质。这一机制从内部导致了功利主义走向夭折。  相似文献   

9.
首先要声明几点: (一)“合二而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用中国语言来表达的思想方式,而从1964年对于“合二而一”进行全国性的讨伐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一种错觉,好象“合二而一”是杨献珍发明的。我要声明,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光辉成就。我决不敢掠古人之美以为己有,欺世盗名。  相似文献   

10.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相似文献   

11.
《管子》是一部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的中国古代典籍。本文仅对书中有关充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作以探讨。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管子》把土地看成是万物的本源,“地者,万物之本原。”(《水地》)土地的功能就是生养万物,“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天生四时,地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行风好转,已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位居三十六行之首,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的农民,理所当然地有着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过,在新形势下,农民的职业道德不再局限于勤劳、诚实…朴素等传统道德的范围了。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有了新的内涵,它的核  相似文献   

1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我代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中亲莅中心考察和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现在,我把本中心的基本情况和近期设想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出汇报,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指教。一、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建立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基地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骨干,易学哲学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与骨干。中国古代哲学说到底是关于形而上的道的学问,易乃“大道之源”是历代学者的共识。易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 ,内容丰富渊闳。本文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探讨其中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性命义理之学”)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阐释天人关系、人性的“性命”学说 ,二是说明人生最高准则的“人道”论以及对人生范畴的讨论 ,三是说明修养途径、方法和人生境界的“为学之方”。而其中“人道”论则是该理论系统建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王明新 《管子学刊》2013,(2):116-119
15—17世纪,重商主义在西方一度盛行,极大改变了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追溯其思想之源,最终必寻至古代希腊。在中国,虽然从来没有这一学派体系,但是重商思想在春秋时期却已经产生,战国时期则进一步发展,齐国堪称代表。本文将主要以齐国和古希腊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比较双方各自重商思想产生的条件、思想主张与实践结果,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孟和管、荀在道德修养上两条不同的思路王凤贤翻开几千年来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从先秦时期起,伦理道德思想就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政治更是伦理色彩的政治。在先秦时期开创的各派伦理学说中,孔子和孟子、管子和荀子的...  相似文献   

17.
<周易>乃先秦古籍,至汉时独尊儒术,其独具魅力的学术品格和渊深溥博的文化意蕴使之卓立于群经之上,被推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后,历代学人无论何家何派,均对该书推崇备至,前后相续,研习不辍,形成了一条"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易学文化长河.此易学文化长河,浸透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各个层面,影响深广而巨大.仅易类著作就达三千多种,远非其他类论著可比.<周易>是中国古代智慧之结晶,亦是中国古代智慧最为杰出之代表.质而言之,如欲深切洞窥中华文化之蕴奥、体认中华文化之精髓,<周易>一书实为必由之门径.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段,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命题来解释: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产生了“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从那个时代开始,在这几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们已经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正是于这个时代建构在阴阳五行观念思维模式上的中行思想.即“以法自然的人与天调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以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1].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关联思维”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念以及生发的哲学思想和态度,也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正义思想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未受学界重视的问题,而墨家的正义观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价值:它继承了上天乃正义之源的古老传统,从而使之具有超然于世俗政权利益之上的独立品格。本文以历史为背景,以《墨子》为个案,以宗教为视角,以儒教为参照,梳理了墨家以"天志"为"法仪"、以"贵义"为核心、再落实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诸环节的正义思想框架,认为它在回归原生的神权正义基础上,否定了蜕变的强权正义,提出一种返本的平权正义新构想,从而超越了古代主流的价值观。然而在古代宗法-政治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正义理想仍缺乏落实它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孔子反对“樊迟学稼” ,应当作具体分析 ,不能简单视之为儒家鄙视农业科技的证据 ,而在事实上 ,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并没有对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儒家的民本、农本思想推动了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古代农学著作以及农业科技知识不仅是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成为古代农学家研究农业科技的知识来源 ,从而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