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刘蕺山格物致知说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蕺山对格物致知有充分的论述,但仍显不够明晰。原来他的格物致知说是由 文本解释和实质解释扭拧而成的。与许多前辈儒者一样,蕺山对《大学》“格物致知”传的下落极为 关切。他认为,格物致知的传文就在古本之内,只是文句有错简。于是他调整了《大学》文本,并对 格物致知作了一番解释。由于这番解释的初衷是为了弥缝《大学》的文本,致使不能与其思想内在 地联系起来,只具文本价值。为把自己的独创性的思想融入《大学》,他又对格物致知作了实质性 解释。他没有认识到他的文本解释与其实质解释是不可兼顾的,将其牵合在一起,强为之说,产生 了许多纠结。将蕺山的格物致知说分解为文本解释和实质解释,有利于理清其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3.
引言方东美先生说;“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首先在宇宙立定脚跟,不沾染低层世界,然后他的精神层层超升、解放,直到精神世界的顶点,在那儿形成不朽的人格,再发出生命的光辉,这样才算是哲学家。”(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22页)从此看来,方先生的哲学精神可能是从《庄子》那里得到的。但是,关于庄子的知识论方面,他没有文章细致地探讨过。我认为从《庄子》可以找到中国知识论的一个典型。我想透过《庄子》,试探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知识的一种看法。为了方便起见,我从两方面研讨庄子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陈波 《逻辑学研究》2008,(3):79-109
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丁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两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厂作,等等。读者?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发表了李光程同志的文章《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角度看》(以下简称“李文”)。在文章中,作者把对“哲学”的讨论放在元哲学的视野中,这是颇能令人深省的。但是,作者对“元哲学”(metaphilosophy)的规定有失清晰、缜密,而这个缺陷立刻使作者对元哲学的看法在许多方面成为可疑了。本文愿先澄清一些问题,然后对元哲学发表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6.
赵汀阳的《哲学的元性质》(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以下简称“《哲》文”)一文,在一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了作者的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较为突出的思想创造力。中国哲学要发展,就得拿出自己的理论。所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其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应是对哲学问题做出当代知识背景下的解答。因此,《哲》文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十分有益的。我愿意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以期使《哲》文中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讨论。《哲》文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寻求建立一种判定哲学观念的有效性的证明论。这…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译名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周兴 《世界哲学》2009,(4):101-109
在《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全集》第65卷)中,海德格尔尝试了艰苦的思与言的改造工作,意在从非形而上学意义上重解“存有/本有”(Seyn/Ereignis)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对德文原著的初步解读和翻译,并参照英文译本“英译者前言”中的译名分析,讨论了《哲学论稿》中八组基本词语,主要涉及Ereignis,Sein,Wesen,Werfen,Gr—und,Bergen,Besinnung,RUcken等词语以及相关的词族,并且提出了作者对于这些基本词语的汉译建议。原来文后附有由作者制作的“《哲学论稿》德一英一中译名对照表”,但因篇幅有限,不在这里刊登了,而是登载在《世界哲学》的网站上,有兴趣的读者请登陆我们的网站:www.worldphilosophy.cn。  相似文献   

8.
高齐云教授所著之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社科界第六次(1993—1998)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获奖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是作者主持编写全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所出版的又一力作,也是作者长期思索、精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晶。本书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本文只能择其要者加以评述。首先,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相似文献   

9.
也谈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谢皙子《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11期刊登王兴中等同志的论文《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异同辨析》(以下简称《辨析》)。该文将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因素”进行并列性对比,认为他...  相似文献   

10.
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与陈述、赵守运同志商榷杨清明拜读了《哲学的价值范畴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述评》)一文后,深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述评》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关于价值内涵争鸣的评说,是“不无偏颇”的。既然“不无偏颇”,便有商榷之必要。故此一陈已见,就教于陈、赵二位及学界同仁。了十下综观《述评》全文,可以清楚地看到,《述评》作者首先确认“价值是客体(指满足人类gi)二:二二二二一_二二二二:二__L,。。。__,、,。、。、____、。_‘____,L二上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产物)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它透过‘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关系,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精力11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劳动、奉献、创造、义务是价值的真谛所在”。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它种种价值定义及争论之利弊得失进行评说。因其如此,所以“不无偏颇”。那么,《述评》作者上述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界定及其真谛的体认能否成立呢?回答只能是否定的,理由如次:首先,《述评》作者对哲学价值范畴的规定及其“真谛”的体认,肯定价值反映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大学》“格物致知”义的演进,即是把科学之知与中国传统德性之知相融合的尝试.以道德理性为根本,融合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重订《大学》文本次序,彰显“本末”、“终始”在《大学》中的意义,并用“俱时而呈现之同一关系”、“更迭而呈现之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之相从之关系”、“交互并在之关系”揭示出知识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内在关系,构造出一个立体上升的结构关联体系,是唐君毅重释“格致”理念以融通科学的内在理路.他强调科学与人文在具体情境中发用,成为化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的有益尝试,也是唐君毅在诠释中华文化传统时表现出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15.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16.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雍涛:《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哲学意义《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从文化现象看,“两论”具有“双重文化性格”,即它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指出的:《周易与怀德海之间》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本比较哲学的著作,当然更不是关于《周易》或怀德海哲学的专著”。因为作者的用意首先在于建构自己独特的哲学学说和提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这样说来,该书的副标题“场有哲学序论”或许更有助于读者把握它的实质内涵。但是,这并不排除该书的  相似文献   

18.
作者简介     
《第欧根尼》2011,(2):161-163
姜永安(YoungAhnKANG)在韩国和欧洲[鲁汶天主教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完成了关于康德的博士论文)]研读神学、荷兰语和哲学。重点关注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和亚洲哲学之间的关系。著有《他者的面孔——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哲学》(2005年)、《康德论形而上学和表象思想》(2009年)。目前任韩国研究国家基金会的历史、哲学和宗教部主任。电子邮箱地址:yakang@sogang.ac.kr。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1)
正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本文拟以明末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两大高僧对《大学》的注释和诠解为例,具体、明晰地反映出明末佛教"以佛解儒",进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Henryk Skolimowski,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即将出版的《波兰的分析哲学》一书的一章,发表在美国《思想史杂志》1965年4—6月号上。翻译时删节了部分注解。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从资产阶级哲学立场出发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波兰哲学的概况,同时提出波兰分析哲学的四个特征。在第二部分中,他追述了四十年代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分析哲学的斗争,认为这种“冲突”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者受了分析哲学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分析的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三个阶段:一、1951—1955年,二、1955—1958年,三、1958年以后。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说:“1956年被认为是波兰哲学和整个理智生活伟大转变的一年”;沙夫关于真理论的著作“吸收了许多分析哲学的概念”,他的关于矛盾的学说是“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柯瓦科夫斯基“反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过时的陈腐的概念”;克拉耶夫斯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实证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前者“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正在增长着”。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专门评述沙夫的演变及其同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语义学的关系。他认为沙夫是“一个卓越的实证主义者”和“正统的修正主义者”;沙夫所做的事主要是五个方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新领域;恢复语义学;把语言哲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等等);他在萨特尔影响下写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企图“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哲学这个缺陷”。作者特别评介了沙夫的《语义学导论》及《语言和认识》这两本书。《后记》叙述了战后一直到1956年10月前后波兰分析哲学的状况及年轻一代哲学家的“分析倾向”。他说,“哲学的分析方法已经侵入他们(指波兰哲学家——译者)的心灵”,“所以,即使整个分析运动被完全消灭了,分析哲学将在他们的血管内运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特别重视波兰年轻一代哲学家,高度赞赏他们的修正主义哲学方向,期待他们成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继承者,他说:“如果传统要继续下去,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接过去”。可见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正在激烈争夺年轻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对波兰哲学界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以沙夫为首的修正主义哲学家如何追随资产阶级哲学,并且按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最新”成就修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