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马道婆”。靠着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传说这是曹雪芹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据说曹雪芹在京西香山键锐营写《红楼梦》时,营子里有个外号叫“马大仙”的妇人,本名马二秀,年幼时父母双亡,17岁上跟着一个道士到西山的云霞观里当了道姑。可她吃不了出家人  相似文献   

2.
以诗词曲赋等韵文入小说和将具有"清谈"性质的小品闲话点缀撒播于小说这两种情形,在《红楼梦》中运用最为普遍,艺术处理最为成功,其自身的艺术性也最为上乘。《红楼梦》中关于"清谈"的描写,和诗词曲赋等韵文一样,也具有"小说的特技"意味。这类别样笔墨,既可让读者透析人物形象的个性风神,领悟其诗意灵性和诗意生命,还能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进而解味其中深蕴的情感、性灵,以及审美化的文化蕴藏,同时还能让我们全面认识曹雪芹及其"爱将笔墨逞风流"的个性风貌,高度领略曹雪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深入领会曹雪芹高超的叙事才能和独运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象《红楼梦》一样具有如此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如何生活,如何  相似文献   

4.
传世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深受佛禅的影响,在作品里随处可见佛教情怀。如《好了歌》及《好了歌解》(第一回),都一一揭示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的虚幻之物,转瞬即逝,到头来落个“大地茫茫真干净”的可悲结局。这是曹雪芹对人生痛苦、社会变幻无常,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佛教难解难分,人所共知。贾宝玉披着猩红斗蓬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身边虽是站着一僧一道,似乎佛道各占一半,但他毕竟剃光了头,还是做了和尚的。这是曹雪芹心境的一种外化。在他的意识中,佛与道的比例大约就是这样有所侧重。所以。研究佛学的人看《红楼梦》,几乎处处是禅、节节谈佛,并非没有道理。唯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那个统领全篇的“太虚幻境”,如果说它与佛教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示人以解脱之道。如何从人生之苦痛中解脱,即是一部《红楼梦》的主旨所在,其意趣与禅宗可谓不谋而合。以此意义看,《红楼梦》正是一部难得的“禅话”,而解开这部“禅话”的密钥就在于领悟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解放前,我也曾经读过还珠楼主所著《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宣传“成仙得道”故事的小说。当时在报纸上,也屡屡有某些青少年迷上这些小说,而上山修道,最后发现是骗局的报道。 《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里所讲的故事是很有趣的,主旨当然是“劝善惩恶”。不过,书里所讲的神功异能却是假的,是还珠楼主编造出来的。但是,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动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动与道家思想朱亮嘉清代,释、道、儒之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有相当的影响。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曹雪芹,在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中,通过一僧一道这两个人物,把佛老思想带进了《红楼梦》全书的字里行间。从小说中描写的情节来看,信...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研究,若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评注算起,已足足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种称之为红学的专门学问。有“旧红学”,有“新红学”,有建国以后的红学,有“文革”中的红学,有最近期的红学。其研究论著之多,品评观点之杂,考证辨析之细,堪为诸小说之冠,似乎把应该说的话都说尽了。我这个红学外行,本不宜置喙其中,以免方家见笑。然而作为一名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有一些疑团从胸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名《金玉缘》。共120回,前80回为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多认为是高鹗续补。小说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1.
1947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一经问世,就立即遭到了评论界和读者们猛烈的谴责。诋毁和谩骂。一时,《呼啸山庄》被当作一部带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色情的和变态心理情调的颓废小说,而被人们嗤之以鼻。随着岁月的流逝,终于在半个世纪之后,人们才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伟大,把它誉为19世纪英国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亦把艾米莉称为比她的姐姐夏绿蒂(《简·爱》作者更杰出的她们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里,我们不妨先把《呼啸山庄》故事略作概述。小说写的是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主人公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一生痴迷于《红楼梦》,并将其视为"一切的源泉"。张爱玲前期的小说散发着浓烈的"红楼"风格,后期则摸索着质的传承,她坚守着传统的审美趣味,在创作中将古典小说情调与现代小说模式相生相融,并掼进十年光阴写成红学考据之作《红楼梦魇》。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人生境遇、精神特质以及审美追求上的共性,有助于拓宽红学研究的领域,理清文学传承间的内在脉络,为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与文本意义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雷 《法音》1998,(11)
由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其论文集由前者在1996年1月结集出版。我们曾以《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为题,摘编了其中《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心...  相似文献   

14.
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一语,首出于《庄子·寓言》,即“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言日出,和以天倪。”历来的庄学研究者多注重“卮言”之表层语义,即视其为文学意味上的某种写作技巧,而完全忽视其所蕴涵的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学”的意义,即“道”之意义何以被诠解的语言学之路(在这条路上,或许折射出同西方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之所谓“现代语言学转向”对治的别样光彩。当然,这是本文不宜深究的另一有趣话题)。笔者以为,“卮言”(其它二言只是扈言的文体形式,详后),实际上是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它涉及的问题远不止语言运用的技巧层面,而是…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台北人》系列的首篇,讲述的是交际花尹雪艳在上海以及之后辗转台北的故事。故事叙述者采用的是客观的全知视角,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尹雪艳和她身边的众多人物。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于叙述者这种貌似"客观"的姿态进行了不露声色的反讽,使得整个小说的主题和寓意变得十分耐人寻味。白先勇的作品多用可靠叙述,但在《永远的尹雪艳》这篇小说里,本文的隐含作者实际上对尹雪艳持一种冷静、批判的态度,这恰与叙述者对尹雪艳的迷恋、钦慕形成鲜明的对比,共同构成了本篇小说不可靠叙述的格局。白先勇之所以使用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叙述者的话语有助于读者体会到小说中的悲剧意味;第二,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得尹雪艳身上的象征性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熊文  秦秋 《学海》2004,(6):127-13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实践其“冰山”创作原则的最高成就,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描写,集中体现了人在与厄运进行抗争时所表现出的英雄本色,强调人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老人与海》的主题和某些象征意象显示出独特的哲理意味和精神力量。这部小说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社会中的现代人具有积极的心理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空海的密教称作真言密教,其密教思想包含在“真言”概念之中。“真言”第一是用来表达密教教宗的意思。第二是指如来的如义真实语。此真言概念出自佛教经典,在此意义上,应该说它就是真言、曼荼罗的原意。第三个含义按照空海在《声字义》、《十住心论》的解释,“真言在梵文里叫做曼荼罗”。本文主要想通过考察理解真言的内涵,达到明确空海密教思想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7)
《法音》编辑部: 我是贵刊读者,读了贵刊感到文有神韵,说理力强,不禁心中欣然。今为弘扬佛教,谨向法师陈述刍荛之言。一、贵刊拙缁法师短论三则:《空与运动》、《心色不二》、《涅槃》,文笔洗炼,我认为是佛教修止、观的真实境界。于此知佛教之理法,皆身心性命之学,不知此解是否正  相似文献   

20.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