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孔尚任与道家道教的交往情况,接着重点论述《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桃花扇》不仅把整个故事情节镶嵌在道教的框架之中,使全剧笼罩了一层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还把道教看作所有剧中人物的归宿。同时,剧中还宣扬了人生如梦、真假齐同的道家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思想史的视阈中,从思想源头看:韩非与道教俱"归本于黄老";从韩非思想内容的本身看,韩非对黄老之"道"做了大量"法"性改造,构建了"道法"体系;从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看,后世道教明显吸收了韩非基于"道"的法术势的思想,这在《抱朴子外篇》《通玄真经注》《鶡冠子》得到了典型体现。"道"一以贯之韩非思想。韩非是道教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潜心研究道教二十多年,其学术成果在道教及宗教学研究领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有幸拜读了孙亦平教授的新著——《道教思想研究》,该书汇集了孙亦平教授多年来在道教领域的研究精华. 1.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孙亦平教授的《道教思想研究》以通俗、亲切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在道教思想中一直贯穿着保护环境、关爱众生的红线,这根红线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界立足于道教本身,从大量道教内部材料人手,在道教戒律、科仪等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道教史研究中未被重视的人物和领域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张万福作为一名在道教戒律、科仪规范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在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旁及,但由于各自研究的重心差异,很少以张万福为个案对其戒律及思想进行探讨.本文试对张万福《三洞众戒文》中所整理的戒律进行分析考辨,努力使关于道教戒律的研究更为深入、细化.  相似文献   

5.
正刘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曾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道教文献、道教历史、新疆文献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出版的专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2021),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道教写经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拟兆     
中国古代,对于“征兆”问题一向颇为重视。先民力图通过征兆预测来事之吉凶。开初主要是以自然物象为征兆;后来则对自然物象进行模拟或抽取,并以人工符号作为其代表。这种人工符号便具有拟兆意义。在道教典籍中,有关拟兆的资料颇多,但至今缺乏研究。本文从文学作品《鼓掌绝尘》所反映的道教文字拟兆──签诗入手,进而搜罗《道藏》中的大量拟兆,分析其原型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力图透过这一窗口,以窥视道教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较广泛,它既涉及《周易》经、传及易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哲学命题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运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在道教中的运用等。易学在道教中,指的是作为经学的《周易》在道教中的应用、发展的情况。从道教的经籍总集《道藏》来看,尽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纯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两卦的爻辞释道教内丹修炼,且这种情况在《道藏》的其它经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描写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历尽艰辛前往西天求取佛经的故事。但是,小说中也描写了大量的道教人物,介绍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特征,为读者了解道教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大陆,道教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在我们培养的道教研究人才中,涌现出了一批扎实功底、有深厚发展潜力的新人,孔令宏教授就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出版了《朱点哲学与道家、道教》、《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中国道教史话》等专著的基础上,最近又推出了一部力作《宋明道教思想研究》(39万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版)。这是他在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 ,对宋元时期道教南宗的代表人物张伯端、白玉蟾、李道纯等的老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把内丹心性与《老子》之道论互相贯通 ,借《老子》而发挥道教性命之学 ,此种解释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新的时代特点 ,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南宗对内丹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宋元道教哲学在义理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卿希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研究学者、道教史及地方道教研究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不但重视中国道教的研究和发展,而且还更为关注地方道教及地方道教史的研究,对中国道教和地方道教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思想史》《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等著作,不但促进了中国道教的研究和道教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地方道教的研究和地方道教文化挖掘、开发、应用及其经济文化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探求卿先生在中国道教史的研究方法、体系构建和践行指导,对于引领地方道教文化及其地方道教史研究,践行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史论结合的文风文采,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孝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时间较早,并受到道教产生前背景观念的影响。道教早期文献《太平经》具有大量道教孝道思想的表达,并且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早期道教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对《太平经》文本的分析,得出道教早期孝道思想两重意蕴,即世俗层面和神圣层面,并指出道教孝道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效法天地、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饮食养生思想,也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岭南饮食文化就深受道教影响,其饮食文化之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一、道教养生思想对岭南饮食风俗的影响道教是重生的宗教,早期道书《太平经》就明确指出:“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如何重生、长生?道教认为饮食至为关键,《混俗颐生录》云:“食为性命之基。”为此,道教提出“饮食以养其体”的养生思想和“饮食以时调之”的养生之道以及节食、淡味、服饵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为更好地弘扬道教文化,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道教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举行期间,在论坛主会场华侨宾馆大堂进行了道教出版物展示。《中华道藏》《老子集成》《道教文化之旅丛书》《中国道教邮册》《中国道教风貌》《道藏养生》《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道教文化丛书艺术精华系列》《道教养生方法精粹》《水陆神全》《神仙传记》《唐山玉清观道学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植于中华沃土的道教有着崇尚和谐、促进和谐的优良传统,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今天的道教界如何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促进社会和谐做贡献呢?  相似文献   

17.
葛洪与中国道教目录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道教目录学是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对葛洪的道教目录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葛洪是中国道教目录学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中的《遐览》篇则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的第一部道教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18.
道教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建国以来,我国虽然相继出版了多种道教研究的专著(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来,大陆已出版道教专著八种,台湾已出版道教专著六种),但是,从道教思想发展的角度来撰写的中国道教思想通史,卿希泰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是第一部。  相似文献   

19.
孔令宏博士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哲学界中的一位充满朝气、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最近几年,他的《中国道教史话》、《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和《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相继出版,系统而深刻地挖掘了道教思想,极大地宏扬了民族文化,在学术界反响很大。现  相似文献   

20.
道教生命哲学是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在哲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以此关注道教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道教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思想根源何在。李刚教授所著《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出版)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