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该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无法脱离现时代的,或者说,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时代的哲学基本精神的把握为前提。那么,把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区别开来的基本精神或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有一个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那就是由近代的科学世界观转向现代的生活世界观,或者说,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归生活世界正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2、在一定意义上,近现代哲学之间所发生的哲学视…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否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问题是:“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否存在?”我为这个问题的肯定答案提出了以下归谬论证。假设不存在文化的普遍原则,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是不可能的。然而,跨文化交流是存在的。由此可以推论说,文化的普遍原则也是存在的。现在我概括地解释一下这个证明。我从存在着跨文化交流这个前提入手。在当今的世界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争议;可能需要证明的是,这个前提意味着什么。并非有关它的含义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辩论。例如,任何两个人要进行交流,首先要有某种共同的交流手段,这一点十分明显,再争论就…  相似文献   

3.
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争论金吾伦编者按:“科学追求真、伦理学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史之父萨顿的这一见解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判断;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判断,因此两者之间有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解释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表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这条鸿沟是不存在的,在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除了真理标准外,还存在价值标准,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语义、语境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重新讨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究竟何在?现发表“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的争论”一文,以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区别是哲学界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久前,在台北举行的“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可见这个问题已为我国学者所重视。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库恩与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区别所展开的一场争论,便为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是对事实的认识,后者是对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新文化运动,即倡导科学和民主的运动。五四运动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把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就会这样那样曲解五四的根本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质内容是有差异的,不同程度地带有时代或阶级的烙印。五四爱国运动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这个运动的直接锋芒,指向两个相互联系着的靶子:一个是帝国主义压迫、奴役其他民族的特权;另一个是奉行卖国主义的封建军…  相似文献   

5.
“文化”这个概念,与“劳动”之类的概念~样,正因为它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马克思语)。但是,“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不是纯粹思辨的结果,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从事文化研究时,要注意把文化概念的历史同文化本身的历史区别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历史过程的本质。我们认为,在当前文化研究中,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先分别对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本身发展这几方面的关系作深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将这几方面的关系综…  相似文献   

6.
道教传播与少数民族贵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的认同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民族之间宗教文化的认同、就不能形成稳定的民族统一体。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文化的认同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道教对拓跋贵族、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的影响,阐明这一历史过程,有助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不少人对“市场”的认识和动作不无偏颇的今天,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谈论和考察“市场”十分必要。而要阐述明白关于“市场”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就是:“市场”在一个民族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图景中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有“市场行为和文化行为”这个话题。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全人类以及各民族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和。历史就是文化进步的时间轨迹。所以,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从宏观的历史活动的尺度和规模上来说,就是“文化行为”。“现代化”作为当代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8.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只要民族国家的时代尚未过去,民族国家的特性就在于维护、坚持这一界限。这个超越与维护、坚持的矛盾始终贯穿于现代生活之中,并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冲突以及反映这些冲突的各种相互对立的观念。本文试图对此矛盾及其表现作一简略评述。一、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中,哪些因素导致对民族国家界限的超越?1.商品的运动。商品总是要不断寻找市场,它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是扩大,就越要不断超越旧有的界限──从超越县界、省界到超越国界。当代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者的商品跨出国门…  相似文献   

9.
1 科学与艺术的同一性科学与艺术的同一性首先在于两者皆以创新为其根本特性。创新是一个艺术家存在的惟一理由 ,没有创新 ,缺乏个性是艺术的大忌。艺术家皆以叛逆者自居。他们或者以传统为其叛逆对象 ,或者以他人为其叛逆对象 ,努力把自己与传统、他人区别开来 ,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同样 ,创新也是科学家存在的惟一理由 ,没有创造和发明 ,科学就会停滞不前 ,科学家就失去了一切事业基础。科学家也以叛逆者自居 ,把批判精神作为自己的创新前提。无论是创新开始时的问题意识 ,还是提出假说时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10.
正刘芳菲: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叫作"儒道两行,文化自信"。关于这个题目,我想听听许嘉璐先生您是如何来理解的。许嘉璐:这个问题啊,我把这八个字颠倒过来。首先是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才谈得到儒道行、不行。什么叫文化自信?用通常的语言说,当你知道自己家里的家底有什么宝,同时这个家底应该跟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作比较,我们有没有特长。如果没特长,你也有这个宝,我也有这个宝,就不称为宝了。所以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应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如何的,同时他的确在很多的方面是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与现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下,出现了关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诸多看法。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传统断裂”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切断”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的任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哲学层次上回答的问题:怎样认识和把握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因为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而发生“断裂”?民族传统是“贯通古今而不变”的东西,还是不断发展的?等等。本…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企图将哲学和其它科学区别开来,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人。他认为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本文作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求知是人的本性” 大家都知道,古代希腊哲学以讨论本体论的问题为主,认识论所占的地位并不象在近代哲学中那么显著。但是,哲学既然是一门知识,要讨论它就不能不牵涉到认识的问题;因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根据这一精神,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做好民族文化工作谈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常常有人问:“你们民宗委是管民族事务的好理解,管宗教就不好理解了,宗教不就是迷信吗?迷信的东西直接取缔行了,还怎么管理?”确实,宗教与迷信是一回事还是有区别,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分清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它们之间有何共同点和特殊点、区别点。  相似文献   

16.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7,(12)
<正>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一般而言,"文化"这个术语代表了一个相当复杂多样的概念或现实,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复杂性。文化的复杂性也可以表现为同一文化内的数个(甚至更多)次文化的共存,或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多个文化的共存。当我们讨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同样需要认真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 ,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因此 ,一旦这种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 ,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从而也就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进入新的世纪 ,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滋生物”、“怪胎”和“陷阱” ,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当代形态 ,并直接威胁着我国和其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这一问题之所以对我们有巨大的意义,首先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共产党政策的科学基础的问题。把共产党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我们的党不是根据某些偶然的主观见解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而是根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于19肥年7月27-3正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暨“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50余名理事、学者出席了会议,就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作了有益的探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快慢乃至成败的问题。与会学者分析了以往讨论中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三种基本态度,认为,那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