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认知他者的过程是直接的,还是依赖于某个中介,这一问题构成了他者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胡塞尔在其经典的他者构造理论中预设了两种中介性:"以自我为中介"以及"以世界为中介"。托尼森等人认为胡塞尔的这两种中介性均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检讨了托尼森对胡塞尔的批评,澄清了以自我为中介和以世界为中介分别导致的不同难题,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对中介性概念的强解读和弱解读,并就后者辩护了胡塞尔他者理论的认识论路线。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理论是胡塞尔和舒茨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但前者主张"先验的"主体间性,后者则主张"世间的"主体间性。舒茨认为,主体间性不是一个可以在先验领域中解决的构造问题,而是生活世界的一种被给予性,换言之,只有生活世界的本体论而非先验构造,才能澄清主体间的本质关系;而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失败的根源在于,他把主体间性理解为由先验主体所构造的产物,没有通过先验主体的意识生活来揭示其先验意义。本文认为:舒茨对胡塞尔构造概念的批判是建立在芬克式的误解上的,即把构造理解为"创造";但实际上,胡塞尔的构造概念来源于实在之物的"生成",因而舒茨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并不具有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欧美学界一般认为,胡塞尔本人出版的著作代表了他的现象学思想。这种看法几乎成了解读胡塞尔现象学的标准。但是胡塞尔本人却一直把他的研究手稿看作其思想的主要代表。随着胡塞尔手稿在《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中的陆续发表,欧美一批学者开始努力通过他们对手稿的批判性研究扭转这一局面。本文就是对“胡塞尔标准解读”的分析批评和对这一正在进行中的“非标准的”胡塞尔解读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算术哲学(Ⅰ)》出版于1891年。在该书的书评中,弗雷格批评了胡塞尔关于概念的观点以及他通过抽象来说明数的做法。特别地,在批评胡塞尔关于定义的论述时,弗雷格表述了所谓的分析悖论,并且尝试通过涵义和指称的区分来消解这个悖论。弗雷格还批评了胡塞尔观点所导致的三个困难,即如何说明单位的同一与差异、如何说明0和1以及如何说明无穷数。弗雷格的批评对胡塞尔放弃心理主义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1):134-146
胡塞尔曾将其中后期提出并深入思考的意识发生问题和意识发生现象学的观念视作对早期的意识的静态结构现象学的克服。在他的发生问题思考中可以至少发现四种意义上的"发生"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展开的发生现象学就是一种关于意识发生的普全认识论,一种对意识发生的现象学研究。它不仅要研究作为意识现象的世界的生成和发生,也要研究作为点和线的自我的生成和发生。尽管在胡塞尔本人看来,他的关于发生问题的思考尚未成熟到可以作为系统论述发表的地步,但是由胡塞尔开启的这个发生现象学研究的路向,的确为后人在此方向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张宪 《现代哲学》2002,(1):87-95
本文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中作为科学奠基的“生活世界”概念,把它放在中国哲学的传统加以观照,试图对其进行一种新的本体诠释,由此拓展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张庆熊 《世界哲学》2012,(3):53-66,161
本文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与辩证法的关系。尽管胡塞尔没有把辩证法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但从他谈到过辩证法的那些段落中,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胡塞尔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度和处理辩证法问题的基本思路。胡塞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受到康德很大影响,但他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的所谓先验逻辑中的"辩证幻相"问题。胡塞尔批评康德的先验逻辑缺乏对逻辑概念和知性范畴的起源的论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则追问它们的发生过程,描述它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起源和分析主体际的意向的意识活动对它们的构成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辩证法奠定一个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云飞 《哲学研究》2012,(6):58-64,127
<正>作为胡塞尔后期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问题已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胡塞尔本人对 "生活世界"概念表述的歧义性: "前科学的直观的周围世界"、"具体的生活世界"和 "原初的生活世界"等诸种含义彼此错综交织,构成难以释解的谜团。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以下简称 "《危机》") 中,"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照为出发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反驳在哲学史上一度被认为哲学批判的典范。但在当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自然主义的转向,许多学者对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主张提出质疑,认为胡塞尔的主张和论据在当下不再有效,或者至少被削弱。不过,当代的这些重估心理主义的声音中,针对胡塞尔的批评有许多不妥之处。它们对胡塞尔关于心理主义问题的思考的解读不够全面,从而影响对胡塞尔与心理主义问题的正确评估。对于胡塞尔与心理主义的问题,在当下依然需要再-重审。  相似文献   

12.
在《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胡塞尔批评了布伦塔诺的“表象”概念,批评的焦点只有一个:布伦塔诺认为表象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而胡塞尔则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布伦塔诺的表象理论奠基于描述心理学的分析,也即是以他对“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曾分别讨论过醉酒与愚夫的问题,但它们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霍布斯之所以前后对醉酒持有不同态度,是因为他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理性概念,因而事实上采用了两套不一样的自然法.他以几何学演绎的方式建立公民科学的抱负要求他在两种潜在的理性概念之间确立严格的演绎关系,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两种理性概念的并存与冲突,是他批评过的“愚夫”现象必然出现的根源,而他对“愚夫”的批评因此也注定是不充分的.从他对“愚夫”问题的处理来看,他的契约论虽然始于严格演绎的抱负,但最终未能实现其建立几何学式公民科学的目标.霍布斯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表明,一种具备实质伦理内涵的实践理性概念乃是一种健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主客关系问题,内格尔和胡塞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内格尔试图实现主客统一,但是面临陷入两难困境的危险。他一方面反对物理还原主义把意识经验还原为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试图对意识经验作出客观解释,追求普遍的客观性。他批评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是一种观念论还原主义——把客观还原为主观。针对这一批评,我们可以设想胡塞尔可能的辩护。从超越论主体性作为主客统一的前提、交互主体性作为主客统一的桥梁以及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作为主客统一的保证等方面,可以论证超越论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实现主客统一,而且能回应内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德莱达尔就“符号学的进展与意义”发表演讲李毓英10月22日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尼扬大学符号学研究所所长G·德莱达尔教授就“符号学的进展与意义”在人民大学发表演讲.德莱达尔认为西方符号学研究存在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以皮尔斯为代表,另一种趋势的代表人物为索绪尔。索绪尔的语言学区分了言语和语言。他受杜尔特影响,主张言语依赖于个体;而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索绪尔的社会学不同于当今社会学,而是杜尔特社会学,它是其符号学基础。他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是不依赖别的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他主张二分法: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个体与社会。其认识论是一种旁观者的认识论,在他看来,世界是外在于研究者的独立存在。皮尔斯的理论是个体一元论,而非二元论的,他认为人本身就是社会的人,因此,不应对社会持旁观者态度,人们的思想可以改变世界。皮尔斯主张的是行动者的认识论。皮尔斯称自己的理论为现象学,现象学有两派:一派是胡塞尔,一派是皮尔斯。皮尔斯的现象学是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上的,他认为看世界有三种方法,所以有三种现象:1.对世界的感觉有可比性,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本能。2.实际存在物、个体存在物。3.思想,对行为的“规划。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逻辑是类逻辑,皮尔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是要阐述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或理论,而旨在说明胡塞尔为何认为他的意向性概念对哲学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笔者拟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经验的模式、哲学在理解经验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对哲学研究范围的表面限制等问题作些评论。其次,笔者将简要地对有关外部世界的问题及胡塞尔思想的来源作些说明。本文不奢望详尽地论及以上问题,甚至不拟详细叙述胡塞尔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只是想发掘并传达胡塞尔在探索意识的意向性以及他所谓的用以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的技术力量——“意向分析”时所产生哲学的解放的意义。Ⅰ.正如弗勒斯达及其后继者多次指出的:胡塞尔的意识经验理论是两种思想影响的综合产  相似文献   

17.
外刊学论     
奥沃加德:“论列维那斯对胡塞尔的批评”(Overgard,S.,“On Levinas'sCritique of Husserl”,Metaphysics,Facticity,Interpretation:Phenomenology inthe Nordic Countrie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主体间性的问题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真正困难,列维那斯的哲学计划来自对欧洲哲学,尤其是对胡塞尔(包括海德格尔)现象学处理主体间性问题的不满。但本文认为,列维那斯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的批评来自对胡塞尔的误解,在主体间性上,胡塞尔和列维那斯主要是同盟者,而不是对立者。列维那斯对胡塞尔的批评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意…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