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社会学习的个体,幼儿从3岁起就能根据信息提供者先前准确性的差异对其可信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对以往研究效应量的整理分析发现,随年龄增长,幼儿对高先前准确性信息提供者的信任程度表现出增长趋势(3岁幼儿选择的效应量中值为d询问=0.60,d赞同=0.61;4岁幼儿的效应量中值为d询问=0.80,d赞同=0.96)。在运用先前准确性进行评估时,幼儿主要关注信息提供者是否犯错,灵活使用"整体印象"和"特质推测"两种认知策略对其未来行为进行推测。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对材料的感知对信息提供者的可信程度进行动态调整,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执行功能限制了他们的选择信任,而信息提供者同时具有的社会性因素对幼儿的选择也具有干扰作用(幼儿信任准确的信息提供者的效应量中值为d询问=-0.03,d赞同=-0.17)。未来研究可以改进实验范式,进一步探查先前准确性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拓展信息提供者的呈现方式和其它多重特征,关注不同类别的信息提供者。  相似文献   

2.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考察了3~5岁儿童基于能力特质进行信任判断的策略。让144名3~5岁儿童在面对能力强和不挑食这两类人时做出信任判断。结果发现3~4岁儿童的信任判断受老师评价偏向的影响,他们的信任选择与老师评价偏向一致。5岁儿童的信任判断则不受老师评价偏向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3~4岁儿童信任判断的策略是依据特质效价,5岁儿童的策略是依据特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本研究探讨幼儿选择性信任与亲社会行为及决策判断的关系。研究一以7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信任任务与分配糖果任务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亲社会行为与选择性信任的关系,发现3~4岁幼儿在选择性信任形成后,亲社会倾向更多地指向可信赖者。研究二关注选择性信任与幼儿的决策判断的关系,在对72名3~4岁幼儿的研究中发现,在众多颜色糖果的选择中,相对于对照组的均等偏好,实验组的3~4岁幼儿决策判断明显受到可信赖者的影响,即更倾向于选择可信赖者推荐的颜色糖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物品命名任务的模式, 对60名2岁、3岁、4岁幼儿的选择性信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更信赖那些正确率高的信息传达者, 形成选择性的信任。这种选择性信任的认知能力在3岁左右出现,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4岁达到稳定。(2)选择性信任一旦形成,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即3岁以上的幼儿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再见到先前的信息传达者时, 依然能区分出他们。(3)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可以迁移到人际信任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6.
通过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访谈、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评估问卷调查,考察了1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更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与情绪表达的人际支持、工具支持的结果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幼儿掩饰消极情绪是因为预期情绪表达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幼儿报告面对父母同伴教师不同在场者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且幼儿的人际支持结果预期存在年龄和在场者的交互作用;(4)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的人际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负相关;(5)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7.
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对人际信任存在不同的影响。通过整合以往有关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成果,发现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亲疏关系"效应。尤其是在理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诸如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关系核心构架的"阶层关系"等更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深刻作用。以"阶层关系"认知为核心的关系认知可能调节着特质认知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讨幼儿在准确性线索和共识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与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实验1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88名4~6岁幼儿,采用对物品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而5~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2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94名4-6岁幼儿,采用对人格特质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5岁幼儿对两类线索没有做出偏向性选择,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3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5岁幼儿对两个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相关结果。结论: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120名4~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编后的对偶选择范式, 探讨儿童基于两种不同的可信度特质(善良和能力)和两个与信任有关的情景进行的信任判断能力。结果显示:(1)4~7岁儿童在善良情景正确判断率都高于随机水平, 而在能力情景中, 仅6岁和7岁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2)6岁儿童虽然已经具备依据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正确的信任判断的能力, 但是在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 而7岁儿童在能力情景和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则没有显著差异;(3)同时考虑两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时, 5~7 岁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了随机水平, 并且6、7岁儿童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5岁儿童。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到了5岁才初步发展出同时考虑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判断的能力, 直到7岁这一能力才相对成熟和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96名3~4岁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的信任判断。研究同时测量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能干、友好和诚实)的信任判断能力和针对这些特质的好坏评价能力。结果发现:(1)信任判断的正确率在3种可信度特质间不存在差异。(2)在信任判断之后再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一),4岁儿童信任判断的正确率高于3岁,在控制好坏评价能力之后,年龄差异依然存在。(3)在信任判断之前先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二),则信任判断的正确率不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是因为好坏评价能力的缺陷,而可能是任务本身较重的认知负荷使得3岁儿童不能像4岁儿童那样自发地依据特质的效价信息进行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12.
李婷玉  刘黎  李宜霖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8,50(12):1390-1399
幼儿如何选择性地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除客观的信息内容外, 信息传递者的特征也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另外, 在不确定情境下, 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可能存在冲突, 在二者冲突的情境下, 幼儿是否可以采信他人的证言, 并最终改变幼儿的已有判断是以往研究忽略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当母亲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面对不同比例的合成动物时)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采用冲突信息源范式, 向74名4~6岁幼儿呈现对不同比例合成动物(50%-50%任务 vs 75%-25%任务)命名的证言, 考察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询问意愿、对证言的信任情况和在证言前后对合成动物的判断(信念修正)。信息提供的一方为母亲(提供相似度低的动物名称), 另一方为陌生人(提供相似度高的动物名称)。结果发现, 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母亲证言与已有信念冲突程度的影响。在低冲突情境下, 幼儿对母亲证言的询问意愿和外显信任均高于高冲突情境。幼儿的信念修正存在年龄差异, 在低冲突情境下, 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更倾向于改变已有信念, 在高冲突情境下, 年长的幼儿比年幼幼儿更不愿意改变已有信念。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母亲的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中国幼儿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 并且可以根据冲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混合物分类为实验任务,探讨在面对口语和文字两种信息时,4~6岁中国幼儿的信任特点,在信任任务之后的即时和延时两个时间点上考察幼儿对所信任信息的运用,以及分析阅读水平对幼儿信息信任和运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4~6岁中国幼儿对不同类型信息都表现出高度信任,相较于口语信息,阅读水平高的幼儿表现出对文字信息的信任偏好;(2)幼儿在后续任务中较少运用所信任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运用的口语信息持续减少,但文字信息的运用呈现先降后升的特点;(3)阅读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上影响幼儿对所信任信息的运用,阅读水平低的幼儿在短时间内更多地运用口语信息,而阅读水平高的幼儿在更长时间里显著更多地使用文字信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文字意识对幼儿文字信息信任和后续运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情景故事法,探究了7~12岁儿童对不同身份(老师、同伴)说谎者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人际信任程度。结果发现:(1)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在7~9岁逐渐增加,而9~12岁逐渐降低。(2)相比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3)相较于同伴,儿童对老师实施互惠和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信任程度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儿童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并为研究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信任是指儿童根据不同线索对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进行判断,从而有选择性地相信其所提供的信息。研究影响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因素对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可分为认识性线索和社会性线索两类,近些年的研究重在社会性线索。为探讨社会性线索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者对选择性信任研究的基本范式作了补充和改进,本研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用其他任务替代物品命名任务,另一类是在熟悉阶段增加信息提供者对寻找者行为结果的反馈环节。采用这些变式,近年来学者们对信息提供者的意图、可信度特质、亲社会特质和群体认同等社会性线索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未来关于儿童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可从探寻新的研究范式或改善现有研究范式、"知""行"分离机制、群体认同与信息正确性的影响、意图与可信度特质的关系,以及选择性信任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小晶  李红  张婷  廖渝 《心理学报》2010,42(3):395-405
通过对情感决策的常用研究工具——标准爱荷华博弈任务进行了得失总量不变而频率改变的修改,并使之适合于年幼的3~5岁儿童,可以比较幼儿在不同奖惩频率任务中的表现,从而考察奖惩频率对幼儿情感决策的影响。对120名3~5岁幼儿在四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后,所得实验结果如下:(1)儿童对惩罚和奖励频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正向博弈任务中,"有利纸牌不变,不利纸牌的惩罚总量不变,只增加不利纸牌的惩罚频率"可以使3~5岁儿童完成博弈任务的成绩有显著提高;逆向博弈任务中,"不利纸牌不变,有利纸牌的奖惩总量不变,而有利纸牌奖励频率的增加"能促使4~5岁幼儿更多更快地做出正确选择。(2)幼儿的情感决策能力在3~4岁时期发展迅速,而在4~5岁时仍然有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幼儿是否在博弈任务中表现出对陌生人的信任行为,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的信任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认知因素(观点采择)和环境因素(负性反馈和代际传递)。研究对189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多种任务的测量。实验一通过修订Evans和Krugger(2011)的信任博弈任务,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与4岁幼儿相比,6岁幼儿对他人的信任更低;实验二考察了幼儿信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在得到负性反馈结果后再次进行信任博弈任务时,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比前次有所降低,6岁幼儿对他人返还数量的预期比4岁幼儿下降程度更大;6岁幼儿的信任行为(第一次给出意愿)与观点采择能力显著相关;6岁幼儿的信任水平与家长的信任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经典类比任务,考察了3~5岁幼儿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结果表明:(1)在无主题联想条件下,幼儿的单维类比推理在3~4岁迅速发展,4~5岁发展较为平缓,而双维类比推理在3~5岁仍处于较低水平.(2)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幼儿在单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一定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幼儿在双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年龄特点为:3岁幼儿有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4岁幼儿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明显下降,而5岁幼儿又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语音呈现、无图片辅助的复述任务,探查5~6岁幼儿故事复述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结果发现,幼儿复述能力在学前期存在明显的发展变化,6岁幼儿宏观结构的得分及微观结构中的叙事总词汇数、复句占T单元比率、连词使用总数等均显著好于5岁幼儿;幼儿的复述能力表现出性别差异;工作记忆与复述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不同指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相关,并对幼儿复述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立贡献。结果表明,言语工作记忆是与幼儿复述能力相关的重要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