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2.
现代多元社会中,宗教与信任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用任何单一维度理解二者关系都是不充分的。根据长三角宗教信仰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1)基督徒群体与佛教徒群体在政府信任上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宗教归属并不影响人们的政府信任水平;(2)无宗教归属的社会大众对不同宗教的信任,同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之间,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据此,可以拓展对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解,一方面,不应把基督徒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特别对待,而是通过一般适用于全社会的绩效因素等培育政府信任;另一方面要建立各个宗教之间的理性互动空间,消除社会大众对基督教的不合理想象。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 人们的信任水平可能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 对采用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调查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53篇研究报告进行了元分析, 这些文献涉及24233名大学生, 调查的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9年。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这11年间显著降低, 相比1998年, 2009年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了1.19个标准差; (2)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人际信任水平在11年间均显著下降, 其变化趋势和人际信任水平本身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下降趋势呈边缘显著, 而城市生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但人际信任得分本身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再加上边缘化等特征,这决定了宗教信仰对农民的影响总体而言是很有限的。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佛教、道教及基督宗教等多元信仰并存的局面,这些宗教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特征和趋势,特别是社  相似文献   

5.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在杭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卷入程度分为网络功能、网络卷入、网络表现和网络动机四个维度;(2)女生在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各子维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网络卷入程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得分最高;(4)人际信任与网络动机及社交网络行为总分显著负相关,熟人信任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7.
人际信任研究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组织中的人际信任,可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组织运行和管理成本。因此,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从各自的角度对组织中信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组织人际信任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几种基本的信任定义;然后重点介绍了在组织中建立人际信任以及导致信任破坏的个人因素、人际互动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最后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展望了信任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张建新  张妙清  梁觉 《心理学报》2000,32(3):311-316
该研究探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殊化信任以及可信任性知觉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223名工人被试平均年龄24岁。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拟合指标十分理想。三种交往情景下的人际信任路径模型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1)殊化信任在所有情景下对信任行为都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2)泛化信任则只在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才起作用;(3)与目标人物的关系越疏远,对他们作出信任行为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也越多。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