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去年暑假在长春市委艺校举办了黑格尔哲学讲习班。由国内著名黑格尔专家张士芙教授主讲。共5讲:1、黑格尔哲学体系三部分之间的关系;2、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3、从西方近代哲学史看黑格尔关于如何把握“最高统一体”的理论;4、黑格尔的《逻辑学》;5、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此外还专门讲了“新黑格尔主义论人”。参加学习的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大陆和港台分别发展。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劳思光出版了《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运用西方逻辑解析这个"思想上的显微镜"去探寻中国哲学的"基源问题",以"心性"等理论为设准阐释和评价中国哲学,尝试写出一部"有哲学"的中国哲学史。解析劳思光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对于把握港台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点、推进中国哲学史学史的深入研究、继续探寻当下或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一书是我国哲学界资深学者夏基松教授的新作。从4O年代末起,他相继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杭州大学从事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整整有SO年之久,这部书是他50年来科研教学的重要成果。1985年,他受高等教育部的委托,编写了《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一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的通用教材,此书出版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多次再版。《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是在此书的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后写成的,无论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比前一著作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是一部在西方享有盛名的西方哲学史著作。自1889年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多次改版,1950年已出到第十四版,被推崇为“标准”的哲学史教材,广泛为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所采用。此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的开山者老子,其学说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这听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学习指导黄克昌主编 青岛出版社1989.9 299页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徐荫森、薛书田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8 408页《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自学指导涂荫森、 薛书田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0 181页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范为启、张元斌主编北京 邮电学院出版社1989.6 419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冯卓然主编河北教育出版 社1989.4 566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下册)王文卿等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 259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略王幼殊、黄魁五主编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 398页哲学教程王培荣主编武汉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7.
李欣复 《学海》2001,(2):173-175
哲学老人冯友兰以 95岁高龄完成七大卷《中国哲学史新编》 ,确如为其作《评传》之蔡仲德先生所云“创造出学术史上的奇迹”。尤其在耳目失聪 ,生活不能自理纯凭记忆和口述完成书稿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即新编第七卷 ) ,若无“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精神 ,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即使有深厚学术功底和献身学术的志向也不可能创造出这种奇迹。①有意思的是 ,老人在新编第七卷十一章《总结》里 ,概述自己晚年“只写我自己……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 ,不再依傍别人” ,集中到一点竟是悟出宋代哲人张载《正蒙·太和篇》所…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柯的历史原则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指出了维柯的历史原则即《新科学》的原则,是“普遍历史”或“世界通史”。“新科学”的意义首先是一种哲学原则。在哲学史上它意味着哲学方向上的原则差别,以及哲学“精神”的差别。在哲学理论上则意味着革命性的变革。维柯的历史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上的重大后果是,逻辑学的革命性改造。其意义需要在康德肇始的哲学变革中去估价。黑格尔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完成了由维柯首先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近代意义上的“普遍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概念,使维柯的诗性智慧变为精神环节,改变了历史的观念,重新规范了逻辑的基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然而,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消除了上述历史原则虚妄的一面。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乃是“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历史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以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迄90年代,中文世界里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达上百种之多。这些以“中国哲学史”为名目的著作,不同程度地加深了我们对哲学史的认识,同时它们自身也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文本。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哲学史”实际上是解释者(写哲学史的人)与被解释的对象(哲学史的实际)之间的“视域融合”。哲学史作者所拥有的视域有其自身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它称为“视界”。我们回顾、评判某一“哲学史”著作,首先就要考察它的视界。在构成视界的那些因素中,有关哲学、哲学史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方法论是…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他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努力,中外学术界也普遍认同他的这种努力并誉之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程碑性质的贡献。三史者,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者,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研读“三史”可以想见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研读“六书”则可体会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家的思想扭力。冯友兰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研讨会或纪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现实”概念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反对将其“两个凡是”命题中的“现实的”改译为“真实的”,原因有二:首先,“现实”概念内涵丰富,在黑格尔体系中是指真理将要从可能性和偶然性中实现出来的一种动态过程,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追溯,“现实”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的学说,黑格尔试图调和现实与理想(理念)的关系问题.“真实的”译法根本无法准确表达黑格尔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理性和热情是黑格尔建构其思辨的辩证的历史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黑格尔一生从事理论创造、观察人类社会历史、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动力。以理性一自由和热情一活动为主线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择。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博士王连喜教授所著的《黑格尔历史哲学》,“本着写出点‘东西’的宗旨”,对黑格尔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在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方面迈出了自己的关键的可喜的重要一步”。细嚼全书,印象颇深。笔者感到,《黑格尔历史哲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哲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共产党党员贺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9月23日上午8时半在京逝世,享年90岁。他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一级研究员,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文版《黑格尔全集》编译委员会名誉主编。  相似文献   

16.
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协办的“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于1994年12月19日至20日在澳门举行。中国大陆和港、澳两地的近三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冯友兰是我国40年代影响最大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49年以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一再改写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直至去世。冯先生也是一位争议最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自30年代始围绕冯氏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研究的讨论、争论、批评、批判、辩难等等,可以说从未终止过。进入80年代以来,在有关冯先生其人其书的认识与评价方面,大陆与台港、海外学者之间也表现出较大…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向西方打开自己的精神殿堂后很久,黑格尔才姗姗来迟。不是完全无人知道黑格尔。至少,1903年马君武便在有影响的《新民丛报》上,高呼“黑格尔的大名,雷轰于哲学界”了。然而思想最活跃的二十年代,学界对黑格尔依然保持沉默。对此,贺麟的解释是,这是由近代学者讲西方的初始动机——寻求富强之道决定的。“在哲学方面,他们是先从外表,边缘、实用方面着手,先介绍培根、洛克、赫胥黎、穆勒,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9年2月,即“五四”运动发生前夜,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本书模仿西方哲学史的写法,把中国古代思想中西方人称之为哲学的那部分单独加以述评,使中国哲学史从一般学术史中分离出来。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至今只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十分赞赏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感性(Sinnlichkeit);二、知性(Verstand);三、理性(Vernunft)。黑格尔认为康德对知性和理性的区分是特别重要的。黑格尔甚至断言,这种区分正是由康德首次引进哲学中来的,因为“我们未发现以前的哲学家作过这种区分”。但这不完全正确,因为柏拉图曾作过类似的区分。关于这一点,黑格尔自己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就曾提到过。在康德所作的知性和理性的区分中,黑格尔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呢?这首先是,按照黑格  相似文献   

20.
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黑格尔提出过具体共相。然而,对黑格尔具体共相的研究一直存有不同的理解,尚未达到统一。黑格尔的逻辑学从存在论出发,经过本质论的阶段,最后达到概念论。黑格尔把概念看作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把概念看作是具体的;看作是包含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三个环节。黑格尔的这些论述,非常容易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概念就是黑格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