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潘卫红 《世界哲学》2016,(4):52-60,160
笛卡尔式的唯心论怀疑外部对象的存在,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否认外部对象的存在。康德从其先验唯心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外部对象只是一种显象,并在证明外部显象的现实性的基础上驳斥了唯心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中对唯心论的驳斥是一致的。如果从康德自身的立场来看,这一驳斥也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康德之后的两种思维范式——谢林与费希特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谢林还是费希特?”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从近三十年来研究费希特与谢林的学术兴趣的高涨中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这种兴趣并不单纯具有历史性质的事实中看出来。我们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这两位思想家争论的关键何在?另一个是这场争论对我们的时代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何在?一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那场在1800年前后发生于谢林与费希特之间,并且很快就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哲学争论,决不能用“从主观唯心论过渡到客观唯心论”的简单模式加以解释。这个模式是对德国唯心论的传统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丁 《现代哲学》2023,(6):89-98
在德国唯心论产生的最初阶段,斯宾诺莎同时作为谢林与黑格尔哲学的典范影响了他们的体系建构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同一哲学”。但谢林在继承斯宾诺莎的同时,也延续了斯宾诺莎那里无限者自身与特定无限者,即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未得澄清的疑难。这一疑难促成谢林晚期哲学对神与自由概念的重新思索。伴随着谢林最后的思索,在他眼里曾经作为体系本原的“实体”概念,就被转化为描述终极偶然性的“不可预思之在”,而这意味着德国唯心论对于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处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康德之后,德国唯心论致力于将理性自身论证为世界的实体和本原,并将世界的展开论证为理性自身运动的后果,也即致力于构造出一种理性的内在性总体科学。但是这一方案却内在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和理性终归是存在而非不存在,这一事实的动力何在?"为什么毕竟有某物存在,为什么无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指向一种后唯心论视野下人们对于存在与自由的更高理解,也让谢林在与近代哲学传统和黑格尔的争辩中超越德国唯心论的理性内在性方案,提出了"逻辑性—否定哲学"和"历史性—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开辟了德国唯心论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5.
林彪和“四人帮”的哲学是主观唯心论。他们这一伙叛徒、特务、反革命两面派,是地富反坏和新老资产阶级在我们党内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国内外阶级敌人在我国复辟资本主义的愿望。这就是他们的哲学的阶级根源。为了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他们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用“左”的革命词句,以强调主观能动性为名,否认物质起第一性  相似文献   

6.
无神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它的对象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有神论,弄清信神、宗教、有神论、唯心论这四者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信神、宗教和有神论、唯心论是有区别的。四者都是观念形态,都是社会意识,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但是它们的具体形态不同。信神和宗教这二者是信仰形态,有神论和唯心论这二者是理论形态。信神和宗教表现为感性直觉,表现为心理情绪,而有神论和唯心论表现为抽象思维,表现为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7.
唯道论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  相似文献   

8.
在海峡两岸佛教界,赵朴老与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最为接近。他们都不是太虚大师的亲传弟子,但都直接继承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他们都以真常唯心论作为人间佛教理念的思想基础,这点与印顺法师不同。他们都有思想、有实践,使人间佛教的光辉实实在在地照耀着海峡两岸。继承前人大业,解答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推进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是后人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唯心论到了17世纪才在西方出现?在东方,似乎一直流行这样的看法,即我们习惯于认为非精神的实在,近乎一种虚构,因此,一种一元论的形而上学,就以表象形式把宇宙置于一种包罗万象的意识中,而冲突、二元论或矛盾就处在表象内部了。粗略地说,东方的唯心论是一种一元论,在它的范围内,多样性和运动提出了一和多的问题。其实,唯心论(就其完整意义而言),自古希腊时代起直至整个中世纪,业已能够立足于受实在论支配的西方思想中,这大概并不确切。除了例外(贝克莱、施罗丁格、布鲁维尔),西方哲学很少比被纯化了的唯心论或实证…  相似文献   

10.
马列主义真理论,今天在同相对主义和唯心论的论战中所具有的意义,纳尔斯基已经作了详尽的论述。因此,现在应该着重地谈谈我们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对于我们的真理观来说,普遍的认识首先是:它应当随着实践的和思想的发展本身向前发展,并且随着情况的变化,也应该给予精确的说明,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家知道,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对他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就是采取了这样一种科学态度。至于谈到我们的真理论,那么,只要指出恩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世界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后天人生实践的产物。当代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何种主义,确立何种理想、信念,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是无  相似文献   

12.
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围绕世界本原问题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在一定认识阶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哲学的课题是经常转换的,哲学并不总是停留在揭开宇宙之谜、探究万物本原的阶段。哲学按其本质说,主要是探究体现着人和自然矛盾的属人世界的奥秘。因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并不具有永恒的意义。唯物、唯心的分野也不能成为决定一切的认识路线。因为自然对人、精神的本原关系只有在始初的意义上才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当着它们产生之后,就处在相互作用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胡晓光中国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判别大乘佛教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在太虚大师的判教前提下,印顺法师又提出大乘佛学有三论,一性空唯名论,二虚妄唯识论,三真常唯心论。两位大师的判别划分是...  相似文献   

14.
1 在欧洲大陆,比各种意识形态或不同人文学科的差异以及哲学唯心论同唯物论的对立更深刻的思想传统,也许是一种整体论(holism)和动力学(dyna-mics)的观念。无论是孔德还是列维-斯特劳斯,无论是索绪尔还是K·考夫卡或M·韦特墨,又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的思想都毫无例外地贯彻着这种信念。事实上,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只要使用“有机的”或“有机体”这样的概念,就意味着研究者对于整体论和动力学的承诺。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和荣格也不例外,他们都将人格看成有机整体和动力系统,其动力源便是里比多或心理能。  相似文献   

15.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16.
巨匠的迷误     
荒谬绝伦的“法轮大法“,愚弄了不少普通工人、农民,连一些阅历颇深的老干部、大学文化的知识分子,竞也做了它的俘虏,其中包括职位不低的公务员,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医生,乃至专业的物理科研人员。人们奇怪、纳闷、可笑,寻思万端。事实上,世界科技史上的某些顶尖人物,哪怕他们足称学界泰斗、科坛巨匠,也有过种种迷误,被唯心论、形而上学牵着鼻子走,留下不小的笑柄和莫名的遗憾。譬如创立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伽利略,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旧说,破除了托勒密地心说的迷信,但迫于宗教裁判的淫威,伽利略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两次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是身心平行论(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的创始者。身心平行论是副象论和心理一元论的前身,副象论是唯物论的一种形式,心理一元论是唯心论的一种形式。因此一谈到身心平行论我们就投入了身和心的关系这个中心问题,而身心关系这个问题又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机械论和目的论、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的焦点,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斯宾  相似文献   

18.
佛法不是唯心论亦非神道设教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其实哲学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于证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这样误会,...  相似文献   

19.
"特兰德伦堡漏洞"不成立。因为特兰德伦堡仅从逻辑上来理解康德"物自身的非空间性"论证。《纯粹理性批判》对光与空间知觉的分析、第二版所加"驳斥唯心论"、《遗著》"以太证明"对光以太与空间直观的关系的论证,都表明康德的论证以实在论为前提。盖耶尔赞成特氏对康德的批评,并认为康德不能从不可靠的"非空间性"论证得出时空的先验唯心论结论。阿利松借助法尔肯施泰因的工作,回应了特氏式的三种批评,但他不承认康德论证的实在论前提。只有联系康德的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思想,才能真正揭示出康德的"非空间性"论证与其先验唯心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遗产中,被明确定为封建迷信的,有算命、相术和风水三项。这种定性不仅见于党的各种有关文件,见于有关权威辞书,也见于宗教界为自己制订的行为规范。由于种种原因,在特异功能流行的日子里,风水术也开始流行起来。不过一开始多是在社会上流行,官员和学术界的个别人物也只是在私下里参与,所以危害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