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这一传统固与传统中国民众对 于著名文物的敬重不无关系,但 似乎更与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 一种神秘崇敬的态度相关.“辞 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 之莫矣。”语言文字的力量在古 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从 文字象形中进行训诂,到借用文 字象形而构造神秘图符,再到由 文字的形式构造来预测吉凶,语 言文字作为事实本身的象征,有 时竟确凿地等同于事实本身,通 过对这种象征的调整与确认,许 多人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事实世 界也就得到了调整与确认。而其 中,道教符 就是这种以文字的 象征来调整…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4.
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相似文献   

5.
余编临川李先生遗书备征录,既具稿,久之,而无因缘付刊成书,为之慊然取而自校,尚有疏谬否耶,其有益或无益,其适时或不适时乎?其无益,固不可为;其有益,虽不适时,犹当为之。夫事之有益,常非一时可见,然其后必有以见,则可知也。是以当为也。余观载籍,远者弗论,即有清一代,学者著述不传,而湮没于世者,不少矣。其中岂无有益于当时及后世者乎?岂非至可痛惜,而非不可弭免之损失乎?临川先生讲学五十年,殁世甫逾三十年,其遗书已无知  相似文献   

6.
"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的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  相似文献   

7.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9,(3):1-1
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道混乎其同,同于愚智,愚智不谓道而分也.愚者昧,智者巧.昧则不明,巧则不真.不明不真,去道所以远也.知道,则廓愚以为明,去智以成真.明真而信于道,道则为汝有矣.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8.
卢风 《哲学动态》2004,(2):14-17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它还是一个本体论范畴.<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又言:"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验于外).  相似文献   

9.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物的意义?——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相遇让我们首先倾听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 :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 ,人谓之樗。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 ,匠者不顾。今子之言 ,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庄子曰 :“子独不见狸乎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避高下 ;中于机辟 ,死于网罟。今夫嫠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 ,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 !” (转引自陈鼓应 ,第 2 9页及下页 )然…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12.
宋非 《中国道教》2004,(1):54-54
中华书局出版的道书《天仙金丹心法》(简称《心法》),书中的秘文,纯属道家“三口不谈,六耳不闻”的秘诀。现将吐纳秘诀中的“两呼两吸法”浅说一二。《心法》第九起火章中的“论风”①说:“呼吸为火,呼吸中之呼吸则为风。但呼吸微矣,于呼吸之中求呼吸,是微而又微者也。然亦有法在,请细论之:夫呼吸心气,一呼不可即吸,再呼一次,为时半倍于前呼;一吸不可即呼,再吸一次,为时半倍于前吸。他气皆然。自得火中有风,风动火旺之道。又火有火穴,前之呼吸,宜入火穴而化火,不可错入于风门;风有风门,呼吸中之呼吸,宜归风门而变风,不可错归于火穴。辨得真,…  相似文献   

13.
孟子论管仲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弗色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对庄子可谓情有独钟.究其因,似为时世之相近而使然.在<庄子通·叙>中,他说:"己未春,避兵楂林山中,磨之室也,众籁不喧,枯坐得以自念.念予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浮沈其侧者五年弗获已.所以应之者,薄似庄子之术,得无大愧疚."  相似文献   

15.
“其”。亓即其。《释文》 :“死其 ,‘其’亦作‘期’。”可证唐本有与帛本同者。由以上所考可知 ,帛本在汉唐时并未完全失传 ,其文字与今本之差异绝大多数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并非抄写之讹。二、帛本义胜今本《系辞》者今本《系辞》曰 :“彖者 ,言乎象者也 ;爻者 ,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 ,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 ,善补过也。”帛本《系辞》曰 :“缘者 ,言如马者也 ;肴者 ,言如变者也 ;吉凶也者 ,言其失得也 ;悔蔺也者 ,言如小疵也 ;无咎也者 ,言补过也。”帛本《系辞》谈“彖”、“爻”、“吉凶”、“悔吝”、“无咎”皆…  相似文献   

16.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凉山碑记     
清凉山碑记琰山西代州五台县清凉山,神京之右臂,佛菩萨度化众生显迹之福地也。山中兰若精蓝百余所,灵迹奇踪不可殚迹。黄教为诸藩部倾心信仰,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我朝肇基辽沈,国号满州,而兹山供奉曼殊师利,同声相应,此中因缘真不可思议矣...  相似文献   

18.
诚与凿     
诚与凿两字作何解释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了《孟子》的两段文字就明白了。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朱熹注 :“此章言万物之理 ,具于吾身 ;体之而实 ,则道在我而乐有余 ;行之以恕 ,则私不容而仁可得。”朱注主观臆断之词有违孟子原意 ,甚至是背道而驰 ,不足信也。“诚”是客观事物 (万物 )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诚”谓“实其心之所识也” ,与笔者给“诚”下的定义基本一致。人们要想认识客观存在于我面前 (皆备于我 )的万物 ,就…  相似文献   

19.
大道浅说     
大道者,无言无名也 老子去周出关,关令尹喜迎而谓之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喜知“道”之意深,道不可言,而又要著书,故言强著书。《道德经》第一句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道,已经不是本来那个常久自然之道了。道是宇宙万物生长、变化之总根源、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广泛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语言文字不足以尽其意。《庄子·知北游篇》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文学家张潮(1650-1709)在其随笔体小品文集《幽梦影》中有一则评说"二氏"亦即佛教和道教的文字,曰:予尝谓二氏不可废,非袭夫大养济院之陈言也。盖名山胜境,我辈每思褰裳就之,使非琳宫梵刹,则倦时无可驻足,饥时谁与授餐?忽有疾风暴雨,五大夫果真足恃乎?又或丘壑深邃,非一日可了,岂能露宿以待明日乎?虎豹蛇虺,能保其不为人患乎?又或为士大夫所有,果能不问主人,任我之登陟凭吊而莫之禁乎?不特此也,甲之所有,乙思起而夺之,是启争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