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方用 《现代哲学》2013,(4):101-108
"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考察历史,他主张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历史的价值在"现代"。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不仅是对将时间理性化、形式化的纠偏,其时间与生命内在关联的讨论,也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  相似文献   

2.
翁溯利 《天风》2016,(12):16-17
正教会要不断地通过台上的宣导,用"基督的爱"漱励义工。一、用"基督的爱"激励义工的侍奉侍奉必须出于爱,而非仅止于职责和本分,我们的神是一位"爱"的神(参约壹4:8),我们的侍奉必须以爱为基础。义工刚参与侍奉时,被基督的爱所激励,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干劲;而随着侍奉时间越长、侍奉任务越多,激情和干劲就逐渐消退了,到后来他们的侍奉不再出于"爱",而仅止于职责和本分了。保罗传福音时被人用石头打得半死,然后被拖到野外去,他爬起  相似文献   

3.
生命灵粮     
《天风》2015,(8)
<正>做事需要聪明,做人需要智慧。当以圣经来支配你的思想,不是利用圣经来支持你的思想。圣灵充满不是让人"高人一等",而是使人"低人一等",就是更加谦卑地去服侍人。没有信心的行为叫人趋向于假冒伪善,没有行为的信心却把人陷在自欺里面。教会缺少的不是指责破口的手指,而是堵住破口的身体。当我们任凭神时,我们就蒙福无边;但是当神任凭我们,我们就后患无穷了。  相似文献   

4.
正过多的欲望会让生命的能量过早耗尽。有研究人员指出,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会停在刻度盘中"9"的位置上。原因是"9"这个位置,秒针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即是说,钟盘"9"的位置,由水平线开始向上"翘",秒针遇到了"陡坡",不得不"停摆"了。  相似文献   

5.
<正>一法律作为"禁止""禁令"本来关乎人之为人,使人获得实质性的自由。圣经中有关神圣法的叙述告诉我们:以禁令面貌出现的法律涉及的是人的实质性正义,联系着人之为人的秘密。明白这点,我们就可形成一个判断,即法律是一种人最为内在的事物,最为内在的规定,若没有"法""律""礼"这些"分开""定界""领域",人就无法理解"自己",不能"自己",无法"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6.
谢建军 《天风》2012,(11):15-16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觉得有来自各方面的重担和压力,作为一名生活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传道人,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上帝的仆人,虽然有从上头而来的异象和呼召,但在面对世俗的挑战、生活上的重担以及弟兄姊妹们过高的期望时,传道人仍然常常有灵里枯干耗尽、身体疲惫不堪的感觉。这样的压力一旦过大,就会损坏我们的精神和情绪以至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存在论揭示,时间是显示存在的内在形式,此即"存在-时间",它是"自由时间"的基础,人在其中面向未来筹划并实现自身的各种可能性。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控制事物的时间节奏,"存在-时间"转化为"技术-时间"。"技术-时间"使时间摆脱存在与空间的束缚,时间演变为独立的"核算单元",以适应现代化和资本运行的需要。"技术-时间"为"劳动时间"或"工作时间"奠定基础。时间技术经历了从"时钟时间"到"自决时间"的现代演变,"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不断加深。人们需要从存在论的维度反思时间技术,现代政治哲学探索自由等基本权利时需要加入"自由时间"维度,以扩大公民的"时间福利"。  相似文献   

8.
小芳 《天风》2005,(2):35-36
施洗约翰说过"他必兴旺,我必衰微",人们对这句话太熟悉了,甚至不用想就知道什么意思,无非是我们要谦卑,要高举基督,这不过是在经文基础上的联想,而不是经文的原意。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接受以色列国际文学奖时的演讲中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如果我们读圣经的时候,自己不去思考,不去探究经文的原意,习惯照搬别人多次重复过的解释,米兰·昆德拉的话也许能促我们猛醒。从经文表面看,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说话的人非常谦卑,是的,约翰是非常谦卑,但经文本身并不是讨论有关谦卑的话题,我们回到约翰福音3章22-30节去思考"他必兴旺,我必衰微"这句话,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陈丰盛 《天风》2015,(2):43
<正>"因着身边的人都恋爱,心里痒痒怎么办?"当这个问题一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就开始想象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心里痒痒"。比如,看到新款手机上市、超市门口大幅吸引人眼球的广告,或者网络页面上出现的性感图片等。"心里痒痒"的感觉随时出现,若是"跟着感觉走",我们很容易在茫茫资讯中"阵亡"。"身边的人都恋爱……怎么办?"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群范围  相似文献   

10.
悲与喜     
得而复失,让人痛苦。如果从来就没有"得"过呢?没有得,就没有"失"?我的意思是说,"得"是"失"的根源,要免除"失"的痛苦,我们要从源头入手,要消灭"得",消灭那种容易复失的"得"。不要去争那种容易失去的"得",超出我们的必须的"得",是容易失去的;不符合我们本性的"得",也是容易失去的,这些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8)
<正>教会的每一次礼拜,"阿们"(Amen)一词都会被多次念及。不少圣诗的末了也会辅以"阿们",并运用音乐的补充终止作强调来结束全曲。崇拜仪式临近结束时,全场往往会一同高唱《阿们颂》。慕道之初,我们会被教导"阿们"是"实实在在"、"诚心所愿"的意思。在我们频繁地或念或唱"阿们"时,我们是否对这个词感到麻木了呢?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又使人产生了种种异化,处于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在其哲学中揭示了当下人们的精神贫乏与沉沦,并试图使人们重新复归到心物二元统一的本真存在。在21世纪的当下社会,海德格尔的哲学仍有其现实意义,为人们的迷惘生活找到了精神归家的道路。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但人生不可能永远都在快车道上,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我们终归要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生活。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具有无神论的文化传统,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心性之学"。它产生于我们对人的"天命"的追求;要想实现人的"天命",人们就必须走上"大学之道";对"天命"的追求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我们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则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所以就应当继续坚持儒学所开辟的正确方向,深入认识并实现人的"天命"。  相似文献   

14.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说起丁聪,一般老百姓都知晓,他是漫画界的翘楚;可说起丁悚,一般人就有点茫然,再说那个名字"悚",又有点生僻,肚里没点墨水,还容易把它读成"束"音。这两个人其实是父子关系,人称丁悚为老丁,丁聪则自谓小丁了。小丁走红,蜚声画界,老丁则被现代人逐渐淡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丁聪出众的漫画技巧,得益于其父亲的引领。早在民国时期,丁悚的漫画就已大名鼎鼎。随意翻翻那个时代的报纸画刊,很多的封面、插图都出自这位老前辈之手笔。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语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地认识与发现"孔学",以便揭开遮蔽,让"孔学"显现于当下的世界,即孔子哲学之研究仍需时人之努力。孔子关注人及人类社会,并不断地进行追问,试图寻找出自己的答案,整部《论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大抵可以简单地勾勒出孔子围绕"人"展开的"追问—回答"结构图:首先,追问"我是谁",即在"知人"层面回答人的"类"特性;其次,追问"我应该向何处去",然后回答人应该作为君子向人性的高处———"仁"走去;再次,追问"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存",然后回答人应该在一个现实化的理想图景中获得理想化的现实境遇。这种"追问"与"回答"就自然构成了孔子的人生哲学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你们来看     
陈鼎亮 《天风》2005,(2):31-31
耶稣最早一批门徒是由施洗约翰介绍的,约翰看见耶稣后对他的门徒说:"看哪,神的羔羊。"向门徒指明耶稣的真正身份与使命。于是他们就开始想与耶稣接近,想对耶稣多一些了解。耶稣看见他们就问"你们需要什么?"这个发问包含了你们离开约翰来跟从我,究竟需要什么?是不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想谈论人最大的需要?门徒的回答:"夫子在哪里住?"这是门徒对耶稣问话的肯定,我们愿意和你谈这个问题,我们愿意有多一些的时间和你住在一起有更多的了解。耶稣发出大胆的邀请:"你们来看",我愿意被你们了解,我愿意和你们在一起被你们考查。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后王",既非周之文王、武王,更非成王、康王等西周贤王。在《荀子》中,"后王"不宜作具体而统一的理解。"后"在时间上既然是"与先、前相对,表时间较晚"或"未来、将来"的意思,那么,"后王"就不外乎是指:"在历史上较晚出现而离思想主体自己所处时代较近的王者",如"近时之王"、"当今之王";或"在未来、将来某时期将出现的王者",如"周后之王"、"后之王者"。如果采取历史主义的做法,把"后王"很局限地看作历史上具体的某王者,那荀子特别提出"法后王"来反对一意慕古地"法先王",其思想意义就不免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扰、"人为物役"的复杂时代;两千多年后,西方海德格尔将他所处的时代视为技术泛滥、人被异化的"贫乏时代"。他们为了摆脱各自的生存困境,庄子凭借生命之"化",追求"诗意的逍遥",从而通达"道";海德格尔依托艺术之"真",寻求"诗意地栖居",从而回归"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渗透着人生艺术化倾向,庄子希冀借此达到人生的自由状态,海德格尔旨在由此为现代人寻求存在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张汝伦 《哲学研究》2012,(6):77-84,128
<正>一在当今世界,谁要把教化视为政治的主要任务,一定会被指控为前现代的专制思维,因为在许多人眼里,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世俗化过程,而世俗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教分离。尽管政教分离的 "教"不是教化之 "教",而是宗教之 "教",但很多人会从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教化想到宗教对人思想的统治。在他们看来,教化就是统治者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以维护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