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特兰德伦堡漏洞”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 ,一直存在着被后人称之为“特兰德伦堡漏洞”的问题 ,它在目前又成为西方康德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问题说的是康德关于空间的阐明与结论之间的非必然性。康德在关于空间证明的结论中说 :“空间不表象任何一个物自体的属性 ,也不表象在一个相互关系中的物自体 ,或者说 ,空间不表象属于对象的某个确定 ,这个确定在人们把所有直观的主观条件抽象掉以后还有所剩余。……空间仅仅是外部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 ,即感性的主观条件 ,仅仅由于它我们的外部直观才得以可能。”(Ka…  相似文献   

2.
黄旺 《现代哲学》2013,(4):83-89
胡塞尔的想象理论上承批判哲学,下启解释学。康德体系中矛盾、摇摆的先验想象力,被胡塞尔在下降和上升两个方向上加以彻底化。这种彻底化一方面把先验想象力带到了它的原初本真状态,即作为内时间的原初被动综合,因而开启了解释学的想象力学说;一方面又在笛卡尔式的反思动机中窒息了先验想象。作为自由想象的本质直观方法,正是这种双重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本质直观是经过了特殊的经验想象折射的先验想象,是一种派生的先验想象、伪生产性想象。  相似文献   

3.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4.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5.
邓南海 《现代哲学》2007,20(2):73-79
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的两个关键词“兴趣”与“实存”的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的愉悦感都与行为的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的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的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的审美的愉悦感与行为的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的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的“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与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想象力是一种兼具直观和综合、接受性和自发性、再生性和生产性的自由的创造能力,它在康德的理论判断、审美判断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拒绝了想象力及其图型在实践判断中的居间角色,转而用知性的模型作为沟通道德法则和具体行为的桥梁。虽然想象力在实践判断中不再发挥中介作用,但是在实践判断中仍然有想象力的综合活动,而且在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的象征关系以及准则普遍化的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科学逻辑”的先验范畤如果把康德的作为一种科学逻辑的《纯粹理性批判》与现代“科学逻辑”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意识分析”,后者则是一种“语言分析”。康德力图阐明科学的客观有效性,为此他实际上是用先验逻辑取代了由洛克和休谟发展出来的知识心理学,但是他的探究方法仍然与作为意识之“极点”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相关联。而且根据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综合法则,即关于诸如直观、想象、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办的功能法则,以取代休谟的心理学联想法则。这与现代“科学逻辑”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科学逻辑”不仅对心理能力不置一词。而且连  相似文献   

8.
通过讨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概念之批判的核心,文章强调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康德的"想象力"概念首先不是一心理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心理、心智能力的"感性创作能力",也不仅仅是一先验哲学的,即既独立于感性经验,而又使得任何科学的经验认知成为可能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构想力量"。相反,相比较前两者,它更是一种渊源性的"奠基力量"或在存在论上"更为源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康德把审美对象区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而黑格尔只承认艺术美。康德还区分了"优美"和"壮美",黑格尔对此几乎完全忽略。在这两方面,黑格尔有失偏颇。壮美作为道德美的本质特征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应于康德所说的"自由的自律"。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对于审美的感性直观的特征,康德有所忽略,因而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0.
康德把审美对象区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而黑格尔只承认艺术美。康德还区分了"优美"和"壮美",黑格尔对此几乎完全忽略。在这两方面,黑格尔有失偏颇。壮美作为道德美的本质特征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应于康德所说的"自由的自律"。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对于审美的感性直观的特征,康德有所忽略,因而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1.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空间被阐明为一种先天必然的直观表象。而到了先验演绎,康德提出在空间的先天表象中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既先于一切概念,却又以综合为前提。鉴于综合被一般地理解为属于知性的行动,学界就空间的统一性与综合的关系问题争论已久却鲜有共识。近来,不少学者支持一种“概念论”立场,该立场从先验演绎出发主张空间统一性是知性综合的产物。本文立足于康德文本,通过阐明知性的综合只能产生推论的统一性,而后者并不能把握作为整体的空间表象,以此论证概念论解读与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之性质与结构的论述是不相容的,从而反驳概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想象力是基于人的灵肉二重属性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既有先验性也有经验性,既有自发性也有接受性,既蕴含着形式也丰富着质料内容,既复现(再生)着部分又生产(创造)出整体。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想象力在理性框架之下与知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在理论认知领域中表现为"必然",在审美领域中表现为"自由",而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自主",即必然与自由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想象力有效地贯通起康德的整个批判体系。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创立的图式概念的目的是要将异质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概念结合起来,但是并没有具体而微的给出相应的统合过程。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对“图式”如何整合感性直观和知性概念具体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填补,关健在于“图式化”即“式像”的双向作用:其一,普遍的规则的限制性;其二,可被直观的特性。正是由于“式像”的双向作用,才使得知性概念可以明见地规整到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众所周知的。他试图证明他称之为绝对命令的那个一切道德判断的纯形式的第一原则。他宣称给我们提供了这一绝对命令的三种不同的表述;事实上,他至少给出了五种不同的说明。最为人熟悉的两种说明是所谓普遍性原则:“按照同时通过你的意愿可以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准则去行事”以及人性原则:“你的行为要把你自己或任何别的人的人性总是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来对待”。康德道德哲学具有的传统困难,也被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不甚清楚,绝对命令的各种说明是否真具有同一含义。如果行为者狂热到普遍要求最放肆的行为,普遍性原则似乎就不产生我们将从直观上称之为道德结论的那种东西。在直观上人性原则是富有吸引力的,但这一  相似文献   

15.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16.
康德道德哲学一般被视作形式主义的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的特征可以从《实践理性批判》中对想象的态度得到辨明。通过考察想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位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虽然康德明确地要求在实践理性领域中排除想象,但他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把想象从他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排除出去。据此,康德伦理学不完全是形式主义的,舍勒对他的指责只有在一般和不严格的意义上才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形式主义伦理学自身有其必要性,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特征一方面是他最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因压抑和束缚了想象力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而误解了实际道德行为,否定了实践智慧。通过这一例证式的分析,我们能够表明:任何一种伦理学,若不懂得想象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就都意味着致命的缺陷。而想象的这种作用又包含先验想象力的作用和经验想象力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幻想性的广告海报插图通过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将画面的造型和色彩进行重新组织,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情境,使人感觉神秘莫测。而幻想性的插图有着可以给人带来各种想象、联想、印象与回忆,产生各种情绪、感情与心境的特性,同时也具备了充满神秘感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反对者误解了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读。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论想象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不是"生产"意义上的,他也不是要将图式化运用于伦理领域,理性的有限性也并非指受限于作为"现在序列"的时间。海德格尔的主张毋宁是:源出于源生性时间的超越论想象力使感性和知性的运用得以可能、使图式化得以可能、使实践理性的运用得以可能,理性的有限性所从属的也是源生性时间的有限性。海德格尔解读在根本上关涉的是康德之先天认识能力(感性、想象力和统觉)在根基上的统一性问题。他所发掘出的东西,虽然《纯粹理性批判》未经言明或模糊不清,但确已蕴含其中,而且也超出知识论而属于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想象力"作为天才内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对于理想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生成作用,借助于理想的形象,主体的审美理念才得以显现。在鉴赏判断中,康德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审美先天原理"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与"共通感",主体以不同的审美先天原理可以获得独具特质、内蕴丰富的审美表象。探究二者如何在"创造性想象力"的推波助澜下赋予对象以审美表象,是对康德"想象"理论的一次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