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宗教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这是广为接受的命题.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长期性具有一般和特殊两重含义:一般含义指的是其与宗教在任何社会中存在的长期性相同的、共性的一面,它所对应的是宗教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特殊含义则是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宗教和无神论宣传将会长期并存,它所对应的是宗教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正视和尊重无神论宣传与宗教信仰自由这对矛盾,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海外华人传统宗教遇到了“世俗化”与“在地化”等诸多挑战,这给华人传统宗教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同时,也为其转型提供了机遇.本文基于宗教社会学有关宗教功能演化的理论,以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为实际考察对象,分析和探讨了海外华人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演化以及网络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降,宗教政治化与政治宗教化趋势及其争端,日渐成为影响部分地区、国家及其国际社会政治格局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互动规律及其功能互化机制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在此背景下,分别研究宗教现象与政治生活的宗教学和政治学,亦加快了交叉融合的进程,并由此促进了宗教政治学的快速发展.在国内,这一发展势态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内相关成果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亦加大了对宗教政治学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4.
每一种宗教的信徒中都有不少妇女.同男人与宗教的关系相比,似乎妇女与宗教的关系更为亲密.综观当今世界,在各个地区的教堂、清真寺、寺庙以及其它崇拜各种神的地方举行跪拜烧香活动的大部分人,都是妇女,便证明了这一点.这或许是因为数千年来在许许多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集团里,妇女的地位一直低于男人,所以妇女更渴望得到高于人自身的、超自然力量的佑护和支持,于是便转向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妇女在教会里的地位如何?这一宗教的妇女观是怎样的?教会当局过去和现在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女信徒的?在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或许是  相似文献   

5.
宗教体验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体验是人在宗教活动中的心态或体悟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它是一个过程.其神经基础的研究表明,宗教体验过程中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被激活.这些研究表明宗教体验与认知和情绪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与早期有关宗教体验实质的结论吻合,但这并不表明大脑中存在"上帝脑区".该文简要介绍了宗教体验的概念、神经基础的一些研究,并对该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界定只适合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神创论”宗教的界定,对于非“神创论”的佛教、道教、印度教是不适用的,应该用超验性的信仰文化实体这一概念作为宗教的界定是最为确当的,因为这一概念能把“神创论”宗教和非“神创论”宗教都包括进去.  相似文献   

7.
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宗教观念,导致宗教神圣性逐渐衰退,亦即世俗化.这使得传统的宗教价值体系正日益减弱,并进而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演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不仅是相信有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宗教徒、宗教职业者、宗教组织在内的一种社会力量。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作用主要是: 1.宗教作为一种宇宙观,对人们起着唯心的作用,它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是根本对立的。 2.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信教群众精神寄托的场所,使之消除空虚,慰藉心灵,减轻痛苦,稳定情绪,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人们的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
1982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简称19号文件).文件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这一重要文献不仅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术界开展宗教研究的理论热情.30年中,我国的学者们不辱使命、开拓进取,在宗教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于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继2001年以后党中央召开的关于我国宗教问题与宗教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了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深刻阐述了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边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西南地区相继建立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本文通过对夜郎国、句町国、罗甸国、罗氏鬼国、自杞国、景龙金殿国、南诏国、大理国及其宗教的考察,认为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政权的方国内流行原始宗教、神学宗教,这反映出西南各族群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指出当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可以追溯至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时期,说明西南各族群宗教信仰源远流长,也反映出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存有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一)因为共产党与宗教界有共同的政治基础.这基础就是爱国主义.(二)有共同相处的原则: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三)适应的条件:一方面国家有宪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法律、法规上明确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宗教界人士爱国守法,积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且能在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四个维护'上做出贡献.就`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精神文明来说,宗教能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宗教所追求的是`真、善、美、圣'.教义、教规…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联合宫信仰模式是既有数种具有异质性宗教间联合,甚至也有跨民族系统的宗教间的联合.这种现象在某些国家和地域也可能出现,但在新加坡尤为突出和集中,这就是新加坡华社宗教的现实生态.  相似文献   

14.
撒哈拉以南非洲日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想地,这里的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宗教极端主义“恶之花”的怒放,同样也根植于这片特殊的“沃土”.伊斯兰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以温和为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中发生、发展,与该地区内部与外部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恶之果”,则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难以下咽之苦果,其负面影响远超宗教之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宗教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宗教总体上与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幸福感,更低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关.生命意义感、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很可能是影响宗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间因素.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当前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时成社会舆论热点.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深入研究宗教与经济的关系、我国宗教与经济关系的状况,才能正确提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类比与象征:托马斯宗教语言观及其当代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日常语言如何言说超验的上帝,这是宗教语言观的问题.托马斯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类比的宗教语言观.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这也只是部分地解决,托马斯宗教语言观也存在着自己的理论困境.当代学者中,詹姆斯·罗斯继承并发展了托马斯的类比理论,而蒂利希则采取了象征理论的路径来归避托马斯的理论缺失,以求对这一宗教语言观的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循化县境内有一处藏族民间神山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共享的圣地,崇信该圣地的信众当中有藏、土、蒙古、撒拉、回、东乡等不同民族.藏语称“阿尼夏吾”,当地穆斯林叫“奄古鹿拱北”.围绕该圣地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宽容、共享和谐的特殊地域文化.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显示,这一区域内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经过此起彼伏的竞争博弈,最后做到了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笔者提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徒之间若能深度了解彼此的民族情感、宗教禁忌、生活习俗等,就能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这也是阿尼夏吾神山信仰现象长期延存的内在根源.这一经验对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谐共处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隐含着人类历史的文化基因.男女两性共同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文化.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视角下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起,学术界对宗教的研究也开拓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学术旨趣,如女性与宗教这一新动向的出现.云南民族众多,由于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不均衡性,其宗教类型齐全,信仰内涵丰富.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近些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的相关研究情况,分别作一宗教人类学理论视角下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祖先崇拜、佛道活动、多神信仰等方面论述了近代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其中窑神、纸神、水神等信仰行为极富地域性特色,引人注目.在晋中社会剧烈转型的清末民国时期,基层民众的宗教活动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民间宗教行为变动与否直接受生存环境变迁的制约,社会转型与生存环境变迁是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概念,这是清末民国时期晋中民间宗教活动与社会转型的“步调”并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