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在负性情绪记忆研究中被反复证实。尽管厌恶和恐惧同属负性情绪, 提示威胁的存在, 但由于它们的进化意义和生理功能不同, 可能导致它们对记忆的编码、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不同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强度。本文采用延迟再认任务,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健康成年被试对唤醒度和效价相当的恐惧和厌恶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和提取。结果显示, 1)在记忆编码的早期, 被试主要加强了对恐惧面孔的注意(P1)和结构编码(N170), 而厌恶信息的加工受到了抑制; 2)从记忆编码晚期到记忆保持的整个阶段, 被试对厌恶信息的精细评估(编码阶段P3)和复述保持(保持阶段的负走向慢波)均强于恐惧信息; 3)相比于恐惧面孔, 厌恶面孔可能在工作记忆系统形成了更强的表征, 从而使被试在记忆提取时可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对记忆提取的信心更足(提取阶段P3)。这后两条发现是导致行为层面上厌恶情绪记忆优于恐惧情绪记忆的原因。本研究为“厌恶比恐惧具有更强的记忆增强效应”提供了高时间分辨率的脑活动层面的证据,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负性情绪增强记忆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
图形的信息编码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形的信息加工有别于其他视觉信息,主要体现在编码与表征两个方面。图形信息的编码方式和编码时间取决于图形的特征及其复杂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分别提出了细节编码模型和范畴编码模型。图形信息表征的几种水平反映了图形信息的编码特性。图形的颜色和形状既可以联合表征,也可以分开表征,这取决于任务的要求。图形其他特征的表征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Gevers等的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大小并选择不同言语符号方向信息左右为任务。材料为阿拉伯数字(1、2、8、9)和汉字、英文单词符号(“左”、“右”、“left”、“m#t”)。考察在不同语言符号方向信息下数字-空间联结SANBC效应的编码方式,结果发现:(1)在汉字和英文符号信息下,被试在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中都表现出SNARC效应;(2)在汉字符号方向信息下。SNARC效应的编码方式主要存在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编码,且以言语空间编码为主;(3)在英文符号方向信息下。SNARC效应的鳊码方式主要是视觉空间编码。  相似文献   

4.
以1~9除5外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标签“左”“右”为实验材料,采用数字奇偶判断任务,探讨任务指令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的影响。结果发现:言语任务指令条件下,词语一致性与物理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未发现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SNARC),表明言语-空间编码在数字-空间联结中更有优势;空间任务指令条件下,物理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出现了SNARC效应,表明视觉空间编码更有优势。说明数字-空间联结编码受实验任务指令的影响,被试会根据任务指令设置的情景选择视觉空间编码或言语-空间编码对数字进行空间联结。  相似文献   

5.
毕翠华  冯欣蕊 《心理科学》2018,(5):1069-1076
时间和空间存在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 STEARC),该效应的编码是视觉空间性还是言语性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借鉴Georges(2015)的研究方式,以2秒内的时距为刺激,实验1采用言语反应和空间反应,词语和空间与时距的关系分为一致和不一致。结果发现言语反应时,短时距用“左边”反应快,长时距用“右边”反应快,空间反应时,时距和空间的一致性效应消失,表明言语编码参与两种反应形式的STEARC效应。实验2将词语改为箭头朝向(视觉编码条件),发现视觉编码和空间编码存在于相对应的反应形式中。研究表明时空关系的编码形式与具体任务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内隐面孔再认在记忆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状态,该实验以陌生面孔为刺激,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并结合相继记忆(Dm)范式和迫选再认测验,把学习阶段的面孔分为相继记住、相继启动及相继忘记三类,以相继记住与相继启动的 ERP 差异为外显记忆 Dm 效应,以相继启动与相继忘记的差异为内隐记忆的 Dm效应。结果表明,内隐记忆表现为400~500 ms额中央区负走向的 Dm效应,可能反映了额叶皮层对信息的精加工过程,而外显记忆表现为400 ms开始顶区正走向的Dm效应,可能反映了记忆系统对加工后信息的自动登记过程。由此推测,只有经过额叶加工并被内侧颞叶自动登记的信息,随后才能被有意识地提取出来,而未进入内侧颞叶的信息在随后测验中不可能产生有意识地记忆提取现象,但储存的知觉表征可能触发微弱的记忆痕迹,从而产生内隐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7.
协作抑制是指小组提取的信息量比等量个体单独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对于协作过程降低小组成员提取潜能的机制解释,不同研究之间仍有争论。本研究实验1使用经典的生存加工范式,实验2使用联想记忆训练法,分别考察编码加工方式和编码相似性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从而检验提取抑制和策略破坏机制是否能分别影响协作抑制。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生存和非生存(愉悦度和自我经历)加工条件下都出现协作抑制现象,而生存加工条件下的协作抑制量显著小于非生存加工条件;在使用联想记忆训练法之后,相同学习顺序组没有出现协作抑制,而不同学习顺序组出现了经典的协作抑制。本研究结果为协作抑制的可能存在的多机制解释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杨晨  张积家 《心理学探新》2014,34(5):405-409
该研究采用图片启动和句子完成范式,考察汉语形容词的性别编码及对句子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图片的性别信息对形容词性向判断具有重要影响;(2)形容词性向影响被试对句子主语的选择.被试倾向于选择与形容词性向一致的代词为句子主语.对中性形容词,被试选择句子主语的时间更长.整个研究表明,在汉语形容词加工中存在性别编码.  相似文献   

9.
宫火良  王学志 《心理学报》2012,44(3):304-313
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以日常用词为实验材料, 选取不同自杀意念得分的高中生为被试,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2)在知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词、积极词及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三类词的回忆量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语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积极词回忆量;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的积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消极词回忆量。研究结论如下:高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低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积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启动-匹配范式,以包含时空因素或空间因素的表征图形为自变量,探索动态离散刺激的知觉组织中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1)动态离散刺激的一般编码特征为时空协同编码,即时间和空间因素二者协同编码,而非独立编码;(2)刺激间形成的主观轮廓会导致时空编码的协同作用解离,突出空间编码而削弱时间编码。结论:动态离散刺激的一般编码特征为时空协同编码,这一特征会因刺激间主观轮廓的存在而发生解离。  相似文献   

11.
杨妹香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05,(5):1033-1038
采用DRM范式,探讨不同表象编码时间和不同表象编码加工程度对基于词表的错误记忆的影响。在学习阶段,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记忆。在测试阶段,被试在每个词列表学习结束后立即对该词列表进行自由回忆,分心任务结束后进行再认测试。实验结果发现:(1)被试在5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3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2)在5秒表象编码时间条件下,深加工组被试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浅加工组。这说明在较长的编码时间里,时间越长记住的细节信息越多,错误记忆率越低;加工程度越深,错误记忆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杨妹香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19,(5):1033-1038
采用DRM范式,探讨不同表象编码时间和不同表象编码加工程度对基于词表的错误记忆的影响。在学习阶段,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记忆。在测试阶段,被试在每个词列表学习结束后立即对该词列表进行自由回忆,分心任务结束后进行再认测试。实验结果发现:(1)被试在5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3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2)在5秒表象编码时间条件下,深加工组被试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浅加工组。这说明在较长的编码时间里,时间越长记住的细节信息越多,错误记忆率越低;加工程度越深,错误记忆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林颖  周颖 《心理科学》2006,29(4):882-886
该研究从年龄效应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结果表明:(1)内隐序列学习存在具体联结和抽象层级编码双重表征机制,且在该研究中以抽象编码为主;(2)老、青、幼三组被试的内隐序列学习无显著差异,间接支持了具体联结机制不起主要作用的结论。该研究的推论是:(1)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是一个遵循“最优级编码”的动态过程;(2)该过程不涉及注意机制和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14.
将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口语报告分为相应的10个行为指标进行人工编码和定量分析。被试是56名高中生,材料为6个中等难度的化学问题,通过“出声思考”实验,记录口语报告,并对口语报告进行编码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高中优生的重复、解释、推理、归纳、总结等行为指标上明显优于中等生;(2)在解决不同类型的化学问题时,重复、设问、推理、归纳和反思等指标存在明显差异;(3)学生能力层次与问题类别在重复、推理、归纳和试误等行为指标上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利用2个预实验和1个正式实验,考察阈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要求被试在具有表情与注视线索的面孔呈现完毕后,快速而准确地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间。结果显示,当被试未有意识的觉察到注视线索与面孔表情时,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存在,并受到表情的调节。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有效并伴有恐惧表情时,被试对于目标的判断更加迅速;当比较不同表情下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时发现,恐惧表情面孔出现时,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之间反应时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阈下情绪刺激能够激发个体更原始的生物性反应;在早期注意阶段,个体对于恐惧信息更加敏感,注意存在负向情绪偏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汉语背景下不同反应方式(手动,眼动)、不同方位(水平,垂直)上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TEARC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四个实验均采用两类时间词语诱发被试的时间表征,采用2(时间:过去、将来)×2(反应手/眼跳方向:左、右/上、下)的被试内设计。结果表明汉语背景下的人们将过去和身体左边(上)联系在一起,把将来和右边(下)联系在一起,人们存在自左向右和自上而下的STEARC效应,这种效应不存在手动和眼动的分离,人们对时间的表征不仅是一条时间线,更是一个心理时间地图。  相似文献   

17.
黄思捷  孟迎芳 《心理科学》2021,44(6):1305-1312
注意促进效应指学习阶段采用目标探测性质的二级任务,不仅不会降低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反而会促进其记忆。为进一步探究对背景信息的编码意识是否会影响该效应,本研究设置了有意与无意两种编码条件,并引入“记得/知道”判断进一步将再认区分为回想和熟悉性。结果表明,无意编码下也会产生ABE,但不同的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所促进的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存在差异。有意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促进的更多是对背景信息的精细加工,而无意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促进的更多是对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相似文献   

18.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2,44(1):30-39
记忆包括编码和提取两个重要阶段, 以往研究多关注内隐和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 那二者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是否不同?为探讨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用两阶段的迫选再认方式, 把学习项目区分成三类:随后被选择且告知为见过的项目(记住), 随后被选择但告知为猜测的项目 (启动)以及随后未被选择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 从200 ms开始的颞区负走向Dm效应为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400~500 ms前额区正走向的Dm效应为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精细加工过程, 而200~300 ms中央区及600 ms开始的顶区负走向的Dm效应为两种记忆类型所共有, 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刺激的注意状态以及把编码后的刺激信息登记进相应记忆系统的过程。因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 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探讨编码任务对来源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在学习阶段,被试进行两种编码操作:匹配判断任务和大小判断任务;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来源判断任务。行为结果发现:在编码阶段,匹配判断任务比大小判断任务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测验阶段,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和“部分旧”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大小判断任务,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条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大小判断任务。测验阶段ERPs结果发现:两种编码任务的新旧效应在200~700ms均有较广泛的头皮分布,而在700~1100ms呈前额皮层最大化分布;匹配判断任务的新旧效应比大小判断任务更大,表现在600~700ms的FPz电极以及700~800ms的Pz、P4电极。由此可见,在来源记忆中,编码任务影响来源记忆,主要表现在后部顶区位置;晚期前额皮层新旧效应不受任务难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