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主义是从彼岸性或超越性转向此世性、从天上的理式或理念转向地上的现实、从永恒秩序转向主体或自我的现代性思想的逻辑终点.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施特劳斯对历史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来阐释施特劳斯思想中紧密关联的如下主题以及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古今之争,政治、意见、哲学的关系,僭政与自由,犹太问题和神学一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内对施特劳斯的研究主要从两种对现代性本质的把握出发:一是“政治的哲学化”,二是“哲学的政治化”.前者是现代性政治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彻底的“知性真诚”,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要克制哲学的癫狂;后者是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哲人品质的败坏,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为哲学生活的正当性辩护.这两条相互冲突的理解路径都有把施特劳斯“简单化”进而“极端化”的倾向,其根源在于对“什么是哲学”这一根本问题的误解.两者都没有认识到哲学的思与哲学的言行之间的区别,哲学的言行与政治社会同样都是哲学所追问的整全的异质的部分,从而都忽视了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转变是哲学自身的内在要求,造成了施特劳斯的“无畏”与“温和”两种美德的分化,导致了本不应该有的“施特劳斯热”.  相似文献   

3.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间的争论被施特劳斯定位为"古今之争"。这次争论源起于二者之间的"三封通信",并以历史主义为争论的核心焦点。通过这次争论,施特劳斯最终试图复归古典政治哲学,并以此来克服由历史主义所带来的现代性危机,从而走出"世界的黑夜"。本文试图重新回到这场争论,探究其缘起、维度与理论归宿,挖掘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两副面孔:施米特、施特劳斯论霍布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米特和施特劳斯认为现代社会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现代性危机.他们在对现代性危机的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霍布斯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霍布斯的思想奠基或者说推动了现代性危机的产生和发展.但施米特和施特劳斯分别从政治神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霍布斯,从而使得霍布斯呈现出了两幅不同的面孔,即政治神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相似文献   

5.
施特劳斯论古今政治哲学及其文明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特劳斯经常被认为是关国新保守主义的精神鼻祖,其政治哲学据说奠定了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这一流行观点,本文考察了施特劳斯对古今政治哲学之争及其不同文明理想的讨论,认为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精神既有别于现代自由主义的文明理想,又有别于直面残酷政治现实的德国虚无主义思想;文章还论证了施特劳斯对古典完美城邦理念的坚持,认为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和美国新保守主义在思想原则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该著凭借清晰明朗的笔调和令人叹服的考察,探寻了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之间复杂的哲学关系,展现了施特劳斯所力图复兴的批判哲学。就海德格尔思想对施特劳斯的影响而言,常见的观点认为,在早期经受了海德格尔解构哲学传统的启发之后,施特劳斯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蔑视现代性,转而旨求复兴苏格拉底政治哲学。作者拒绝这种解读,认为施特劳斯参与了由海德格尔所提出的挑战——也可以说,参与了由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哲学所提出的挑战——这为施特劳斯毕生的哲学规划形构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持久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刘玮 《学海》2008,8(2):122-130
作为当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人物,施特劳斯和斯金纳都力图用政治思想史的资源回应现实政治问题.斯金纳倡导在语境中理解政治思想,促进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施特劳斯则试图在政治哲学文本的历史解读中突显哲学的永恒问题.  相似文献   

8.
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富于启发性并颇多争议的。他过多地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掌握这一点是理解其对现代性危机的解读的门径。他对哲学的必要性的论证, 以及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何以变成了哲学本身的危机的思想根源的评论, 都给人留下上述印象。但施特劳斯极少以自己的名义说话, 这样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我们需要放弃固定于某一方向上的对他的批判, 而是超出本文范围之外作更深广的研究。当然, 在这里也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在本文中坚持着, 这就是讨论施特劳斯恢复古典政治哲学的诉求所包含的理论悖谬。一、现代性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论施特劳斯的解释学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特劳斯的思想依托在对经典作品的解释之上,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解释学原则和方法,相对于流行的哲学解释学而言,可称为经典解释学。这种解释学的前提或出发点就在于哲学与政治、政治哲学和政治神学的永恒冲突,由此而提出了矛盾方法、文学形式和深度观察等解释学的新视域。在这种新视域中,才有可能“确如过去思想家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他们”,从而真正地学会聆听。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时代偏见,坚称"一切人类思想都受历史的制约"。这一断言不仅迫使它试图超越以往的思想家所受到的"历史局限",也使它陷入了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并最终导致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施特劳斯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关注,主张精细的历史研究和文本细读,以一种"恰如过去的思想理解自身那样去理解它"的诠释学努力进入与哲人的对话,并向前现代的思想家学习,求取可资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智识资源。在精读古代书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已被遗忘的"显白-隐微写作艺术"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1.
侯才 《哲学动态》2005,(6):17-20
政治哲学研究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直接涉及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政治哲学"概念本身的界定,其核心是如何理解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对此,本文拟从下述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一政治与哲学的双重变奏 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的核心定义正是基于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的分析和揭示.在他看来,政治与哲学具有两种关系,据此,可以相应地对政治哲学做出两种理解和界定.  相似文献   

12.
施特劳斯是二十世纪的著名政治哲学家,也是在诸多方面皆有建树的犹太裔学者.他关于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的论述观点独特而且影响重大.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这个命题对于理解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带着这个问题,文章相继探讨了施特劳斯关于这个争论的一般解释,批评了德国学者迈尔应用这个命题分析施特劳斯和施米特思想对话的方案,突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分别对于理解这个命题的重要性,最后从言行二元论和追求完美正义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施特劳斯的研究来揭示最初的古典哲人的虔敬与人格神的互动,阐明虔敬与哲学、对他人的爱与理论生活是并行不悖的,并分析了古典哲人的虔敬与城邦的传统虔敬之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在当今中国学界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试图指出,他的政治哲学可以看作是一门"政治现象学"。施特劳斯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吸收了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只有通过现象学的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施特劳斯"回到古代"的历史进路以及"古代自然正当"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褚毅平 《学海》2005,(2):154-163
本文从古典政治哲学和当代哲学家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入手,对引起广泛争议的产权改革话题以及新左派、经济学主流派以及自由主义立场进行了剖析.实证主义的虚无主义倾向取消价值判断,在产权改革这样的规范命题上存在根本的局限,同样深受现代性影响的自由主义的产权改革观点则因为其教条主义思维站在了古典自然权利论的对立面.产权改革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古典智慧,以理性追求自然正当,实施"按绩分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转变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付出双重代价的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本,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新型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在社会领域建立和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社会建设的外延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从狭义上说,着重是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对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磊 《现代哲学》2014,(3):74-79
与古典政治哲学相比,希腊化时期的政治哲学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伊壁鸠鲁派是其中对现代性影响最深远的一派。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以唯物论为基础,建立了快乐主义伦理学,其政治约定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基本安全,因此自然与礼法之争丧失了古典政治哲学中高贵的神性,而且体现庸俗的计算理性。伊壁鸠鲁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体现在霍布斯、马克思和后现代哲人身上。霍布斯继承了伊壁鸠鲁将善等同于快乐,政治德性变成了人追求虚荣的好名。马克思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启蒙精神,通过批判宗教和社会启蒙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后现代哲人继承了伊壁鸠鲁的"自我快乐"和"自我治疗",致使整个社会愈发陷入虚无和颓废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汇通问题,以往的研究由于忽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在关联,或者只是过于简单地理解这一关联,因而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失。本文力求从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借助学界对于资本主义起源和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变革"等问题的最新阐释,在将中西现代性之发展置于大致平行时段的基础上,通过中西现代性和匹配于相应社会时代的哲学类型的双重平行比较,来理解中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汇通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汇通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