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外工作-家庭平衡研究的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家庭平衡在国外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述评中总结了国外工作-家庭平衡研究的现状, 探讨了其理论起源, 并在概念、测量和相关变量方面做了梳理, 比较了平衡与目前工作-家庭界面研究中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促进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未来工作-家庭平衡的概念应在区别其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从主客观的角度, 结合中国国情来界定, 此外还需要开发测量客观平衡的工具来完善其测量方法, 同时也有必要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和北美两个样本中,探讨了工作家庭冲突模型的共性和差异。首先使用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找到适用于中美样本的模型,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中美员工感知到的工作-家庭(家庭-工作)冲突在工作(家庭)角色压力和心理抑郁的关系中都起中介作用。此外,情境的差异导致中美员工在工作支持和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上有不同的表现,即中国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家庭)支持对角色压力和冲突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北美样本中,工作支持负向调节工作角色压力到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而工作支持和家庭支持正向调节家庭角色压力到家庭-工作冲突的关系。本文的发现能够帮助管理者意识到情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3.
工作-家庭关系研究是组织与管理心理学中研究的热点议题,社会文化因素是工作-家庭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在分析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发现:个体主义文化下的员工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对等并且领域之间界限明晰,而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工作-家庭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等,且员工的工作和家庭之间存在更多联结。如何在现有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明晰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理论以及挖掘能够体现我国工作-家庭关系特征的研究主题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环境变化,组织中员工感知的资质过剩现象愈发普遍,引发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和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以往有关员工资质过剩感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组织内成员工作态度或行为的影响,而对于其是否以及如何产生工作外溢出效应,特别是如何对工作家庭关系产生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员工资质过剩感知的影响,本研究从员工个体的工作-家庭关系和其配偶的家庭-工作关系两方面,探讨了员工资质过剩感知的工作场所外溢出效应和交叉影响。具体而言,第一,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员工资质过剩感知对其自身工作-家庭冲突的“悖论”中介模型,从而揭示其潜在的双刃剑效应;第二,基于工作-家庭增益模型,探讨员工资质过剩感知对其工作-家庭增益的双路径机制和边界条件;第三,结合交叉效应和性别角色导向理论,探索员工资质过剩感知对其配偶家庭-工作冲突和家庭-工作增益的交叉效应模型,明确员工性别与性别角色导向的双重调节作用,从而深化并拓展员工资质过剩感知的工作外影响研究。相关发现不但有助于从不同理论视角揭示员工资质过剩感知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丰富现有理论基础,同时也将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压力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谅谅  冯颖  范巍 《应用心理学》2003,9(1):43-46,56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浙江省杭州市职业女性进行了一次工作 -家庭冲突的调查研究。总结了现阶段职业女性工作 -家庭冲突的现状 ,探讨了角色压力源与工作 -家庭冲突的关系 ,分析了影响职业女性工作 -家庭冲突程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康勇军  彭坚 《心理学报》2019,51(2):227-237
服务型领导被以往大量研究证实能够对下属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然而, 我们对服务型领导如何影响领导者自己还知之甚少。基于此, 文章根据工作-家庭资源模型, 探讨了服务型领导的收益与代价。采用经验抽样法, 对广州市76名企业单位中的主管进行为期5天的日记研究, 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主管每日从事服务型领导行为既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 从而改善工作-家庭关系, 又可能会引发资源损耗, 从而恶化了工作-家庭关系。主管感知的组织支持是服务型领导行为双刃剑效应的“门阀”, 当主管感知到高的组织支持时, 从事服务型领导行为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 而当主管感知到低的组织支持时, 从事服务型领导行为可能更容易增加资源损耗。以上结果能拓宽我们对服务型领导影响效果的认识, 并为如何干预服务型领导行为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工作-家庭支持的结构与测量及其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鑫  赵娜 《心理学报》2009,41(9):863-874
在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编制了工作-家庭支持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工作-家庭支持由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四个维度构成。问卷的信效度指标良好。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工作-家庭支持能够有效调节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通过对1149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工作特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校教师体验到的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家庭促进存在较弱的负相关.2)男性教师体验到的家庭-工作冲突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在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促进方面差异不显著.3)工作要求能正向预测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促进;个人对工作家庭平衡的控制感能降低工作-家庭冲突、提升工作家庭促进,但同时也会使家庭-工作冲突增加.4)工作家庭促进会显著地提升教师对工作和家庭的满意感.工作-家庭冲突会削弱工作满意度,家庭-工作冲突则会导致家庭满意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已有工作家庭界面研究主要立足于冲突视角,近年来部分研究开始从积极视角揭示工作家庭关系的本质。工作家庭增益强调角色资源的跨界渗溢有助提升个体另一角色表现和生活品质的程度。工作家庭资源会增强个体心理资源,进而影响体验工作家庭间的跨界增益,资源的累积循环与工作家庭增益互为持续保障,跨界增益的程度受到工作家庭边界特征的调节影响。论证和提出了"角色资源累积-个体心理因素改变-跨界增益-角色评价与投入"的逻辑主线,以此构建工作家庭间角色资源跨界增益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构并编制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分析1025份问卷数据,确定了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包括工作干扰家庭和家庭干扰工作两方面,两方面均包括情绪情感、心理资源和行为方式三维度。编制的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共22个项目,信效度良好,适合用来分析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 of role involvement to work-family interference has had inconsistent results in past research. By paying closer conceptual attention to the measurement of role involvement and work-family interference, this study addresses past inconsistent findings. First, a new four-factor measure of work-family interference is proposed that incorporates the dimension of externally generated versus internally generated conflict, which has been ignored in previous research. Second, role involvement is considered from both a behavioral and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sample of 534 employed adults with famil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mapping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to specific dimension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work- family interference appears to be important when examining the general relation of role involvement to work-family interference.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research advances, work-family scholars still lack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leadership constructs relate to an employee's ability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In addition, there remains a need to examine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leadership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influence well-being outcomes. Using a sample of 312 workers, a mediated process model grounded i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s tested wherein the authors seek to explain how leaders shape employee perceptions, which, in turn, impact organizational fulfillment of expectations (i.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ell-being. A fully lat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used to test study hypotheses, all of which were supported. Building on existing theory,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upervisor plays a critical role as a frontline representative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that work-family conflict is reduced and well-being enhanced through a process of social exchange between the supervisor and worker.  相似文献   

13.
Recent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work-family context on employee outcomes. However, this construct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concert with broader indicants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us, it remains unexplored whether work-family context accounts for unique variance in employee outcomes or whether its potential effects are confounded by, or better explained by, general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is study used dominanc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general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work-family context on several important employee outcom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work-family context is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variance in work-family specific outcomes such as work-to-family conflict. However, work-family context fails to explain unique variance in job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when studied alongside three broader indicants of general organization context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erceived fair interpersonal treatment, and trus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不确定管理理论, 采用日记研究法收集81个样本10个工作日的数据,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 通过明晰挑战性工作要求的不同属性(每日水平、平均水平、日间变动、波动变化), 全面检验了挑战性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静态模型中, 挑战性工作要求通过工作专注度(增益路径)和放松(损耗路径)作用于工作-家庭增益, 且在个体间的平均水平模型中, 放松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 (2)在动态模型中, 挑战性工作要求的日间变动和波动变化, 均通过减少员工工作专注度和放松, 进而降低工作-家庭增益。最后, 本研究讨论了管理者应重视挑战性工作要求的双刃剑作用等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视角探讨工作和家庭边界弹性能力和边界弹性意愿对个体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增益的交互影响。通过问卷法共获得494份有效数据, 基于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反应曲面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弹性能力与工作弹性意愿的匹配对工作→家庭冲突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对工作→家庭增益无显著影响; 家庭弹性能力与家庭弹性意愿的匹配对家庭→工作冲突、家庭→工作增益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6.
工作-家庭平衡满意度(SWFB)这一新兴构念正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信息时代下的新工作特征——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SWFB已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工作-家庭边界理论,探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SWFB的影响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了237份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负向预测SWFB,心理脱离中介了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SWFB间关系;工作-家庭中心性调节了心理脱离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SWFB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