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10:25-37中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对于我们理解耶稣关于上帝国的教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耶稣藉着这个比喻,教导那位想要承受永生的律法师和他的门徒,要同情和怜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耶稣提醒律法师,爱上帝和爱邻舍是承受永生(进入上帝的国)的前提条件;爱上帝与爱邻舍需要付诸实践。在路加看来,耶稣的门徒要爱上帝和爱邻舍,并且要在生活中实践爱邻舍的命令。  相似文献   

2.
张娃 《天风》2004,(12):i008-i008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参路10:25-37),耶稣称赞了救死扶伤的撒玛利亚人,看他行得好,并要我们都“去照样行”。我曾猜想,如果那天这个撒玛利亚人在路上遇到的不是受伤之后的行人,而是这个行人正在路上遭受强盗的抢劫与殴打,他还会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吗?耶稣对他的肯定告诉我们,他同样会的,要不然他就不是耶稣所说的“好撒玛利亚人”了。  相似文献   

3.
谢劲松 《天风》2002,(5):19-20
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路9:57-62) 什么叫跟从?当耶稣在时,可以跟从在他的身边身后,当耶稣钉上了十字架后又如何跟从?这里有如下问题值得思考: 跟从耶稣,是跟从耶稣那个人。但跟从有没有止步处?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还如何跟从?也走上十字架  相似文献   

4.
羊圈的比喻     
王俊 《天风》2006,(17):4-6
“羊圈的比喻”启示给我们的实质内容为耶稣是好牧人。这一点,耶稣在讲完比喻后给门徒们交待清楚了。那么,耶稣这位好牧人究竟具有什么特征呢?经文:约10:1-17耶稣生前讲了几十个比喻,有的针对犹太上层,有的针对他所拣选的使徒,有的针对门徒,个个脍炙人口,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羊圈的比喻”前三福音都没有涉及,只有《约翰福音》特别提到,虽然较短,却有时代的亮光和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省察自己     
温萌 《天风》2006,(12):23
两个基督徒在街上巧遇,甲问:最近都忙些什么?乙说: 我在闭门思过。甲说:好!人是该时刻反省自己,可你为啥不去教会聚会呢?乙说:我在思别人之过没空昵,比如……圣经约翰福音第8章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妇人行淫时被抓住了,按戒律应处死,大家一个个拿石头围着她,并请教耶稣怎么办?耶稣当时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书写,什么也没说.但是他们不住地问,耶稣就直起腰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然后又弯着腰继续用指头在地上书写。他们听了这话,从老的到小的一个个地离去了,并没有人打这个妇人,最后只剩下耶稣和那女人。耶稣直起腰来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妇人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相似文献   

6.
公义的冠冕     
黄添华 《天风》2001,(4):14-15
在这个通常被称为“才干的比喻”中,耶稣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教训呢?  相似文献   

7.
耶稣讲完了这一切话。(26:1)耶稣就要赴死了,天主在耶稣身上的救世计划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刻,这时,玛窦交待了一句:耶稣讲完了这一切话。这一切话指什么?当然指耶稣刚说过的话,如就天国讲的十童女的比喻、塔冷通的比喻以及公审判(参25章),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即包括在此前说过的所有的话,亦即耶稣就天国的奥秘宣讲的一切。在耶稣对自身默西亚身份的认识中,受难意识早  相似文献   

8.
行善的人     
陈企瑞 《天风》2011,(8):62-62
有一个人被强盗所害,生命垂危。祭司和利未人路过,看见他绕道避开,不肯出手相救。一位撒玛利亚人路过,心怀仁慈,搭救起了受害者,尽心地帮助他(参路10:30—36)。耶稣曾经用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告诉人们“谁是邻舍”的道理。他教导我们:人当有同情、怜悯的心怀,向需要帮助的人行善。耶稣讲的这个故事正是要让我们明白: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  相似文献   

9.
自义与自卑     
音歆 《天风》2005,(5):36-37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经常藉着比喻来讲解上帝国的奥秘和一些道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对比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路加福音18章9-14节记载耶稣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自义与自卑的道理,这个比喻中讲到有两个人在圣殿里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另一个是税吏。这两个人无论在宗教方面、道德方面的地位和影响都是截然不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耶稣复活的瞻礼上,我们神长教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耶稣复活,同时,感谢耶稣降生救赎之恩。为了更好地过好这个大瞻礼,我们有必要默想以下三个问题:(一)我们坚信耶稣复活的依据是什么?(二)耶稣为什么要先受苦而后光荣复活?(三)耶稣的复活教训我们什么? 一、我们坚信耶稣复活的依据是什么? 让我们细心倾听圣保禄宗徒是怎样给  相似文献   

11.
饶恕     
希力 《天风》2007,(22):10-1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段经文对很多弟兄姊妹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它记载了当耶稣正在教导大家怎样对待有过错的弟兄时,彼得问耶稣当饶恕弟兄几次,七次是否可以?耶稣却回答要饶恕七十个七次。并且用了一个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来让众人明白他们若不从心里饶恕弟兄,天父也要这样待他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杨联涛 《天风》2008,(13):9-9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对基督徒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故事以律法师向耶稣求问"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开始,以耶稣强调"你去照样行吧"结束.耶稣借这个故事回答了律法师关于永生的求问,肯定了撒玛利亚人的行为,同时也对所有愿意跟随上帝的人提出一个挑战:你去照样行吧.  相似文献   

13.
颜敏 《天风》2007,(24):26-29
上次我们查考的经文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医治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以及基于那个神迹耶稣所讲的相关教导:好牧人的比喻。今天,我们要查考耶稣在伯大尼所行的另一件神迹: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以及相关的耶稣的讲论(约11:1-57)。如同五饼二鱼的神迹(参约6:1-15),四福音中只有约  相似文献   

14.
撒网的比喻     
孙长征 《天风》2006,(9):8-9
经文:太13:47-50 耶稣经常用比喻讲道,这样的讲道方式有许多好处,既形象生动,又贴近生活,能把人难以明白的奥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讲道, 不仅使听到的人容易懂,而且印象深刻,易于联想。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有无学识,都可以从中获益,也让那要控告他的入难以抓住把柄。在耶稣的比喻中,谈到了撒网的比喻,这个比喻虽然短,但喻意也很深刻,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王俊 《天风》2006,(10):2-3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昵?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 经文:太18:21—35 彼得向主耶稣提问:若有人得罪我,饶恕他七次可以吗?耶稣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并且讲了一个比喻,作为为什么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的原因。由此看来,宽容与饶恕不仅是当时门徒们所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今天的信徒应该努力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6.
行出来     
何介苗 《天风》2001,(1):8-9
一、说与行 “得永生”是基督徒信仰的追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得永生?有人困惑说相信耶稣灵魂得永生。因此有人问,只要相信,难道他做一辈子的坏事仍然得救?反过来说,难道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只因他不相信耶稣或者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机会听到福音,这样好的人也要下地狱?那么,如何认识上帝的公义?不是善恶不分么?再说,如果一个人只做好事,而不信耶稣这人可以得救的话,那么又如何认识约翰福音3章16节?如  相似文献   

17.
在生活中自己有了过错,得罪、亏欠了别人是一件不好的事,往往会令我们伤心,感到烦恼。然而,别人得罪了我们,我们也不能幸灾乐祸,因为要处理好别人的过错和与人和好的关系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圣经的原则和耶稣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你们来看     
陈鼎亮 《天风》2005,(2):31-31
耶稣最早一批门徒是由施洗约翰介绍的,约翰看见耶稣后对他的门徒说:"看哪,神的羔羊。"向门徒指明耶稣的真正身份与使命。于是他们就开始想与耶稣接近,想对耶稣多一些了解。耶稣看见他们就问"你们需要什么?"这个发问包含了你们离开约翰来跟从我,究竟需要什么?是不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想谈论人最大的需要?门徒的回答:"夫子在哪里住?"这是门徒对耶稣问话的肯定,我们愿意和你谈这个问题,我们愿意有多一些的时间和你住在一起有更多的了解。耶稣发出大胆的邀请:"你们来看",我愿意被你们了解,我愿意和你们在一起被你们考查。  相似文献   

19.
耶稣在船上     
经文:可4:35—41 主耶稣在船上用比喻教训众人之后,他没有离开这只船,他仍在船上。他仍在船上作什么呢, 一、他叫门徒渡到对岸去救人 对岸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格拉森地方。在那地方,有一个人被群鬼所附,主耶稣要同门徒去拯救他。因此,“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 马可在这里所用的词句颇有涵意:“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拯救人,并且又暗示耶稣在整天劳累工作之余,已精疲力竭了;他的门徒迅速把他带开,要让他休息一下,轻松一  相似文献   

20.
知然 《天风》1994,(收录汇总):66-66
[问]不少人喜欢阅读《马太福音》13章耶稣的系列比喻,但是除了撒种与稗子的比喻圣经里有解释,其他都没有说明寓意,我们读起来似懂非懂,为什么耶稣的比喻不可随意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