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帕林达 《中国穆斯林》2012,(2):18-21,32
明清以来,穆斯林学者卓有成效的汉文译著活动,成就了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和实践。在这一活动中,苏非主义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苏非来华传教、苏非作品传入中国并在经堂教育中作为课本使用,都对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译著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们的译著作品带有苏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汉文伊斯兰教译著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和研究。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更是汗牛充栋。那么,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者及其著作有哪些?在什么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主题是什么?思想和特点又是什么?以上问题可以在马景副研究员著《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研究》中一一找到答案。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3月出版。作者通过收集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文献资料,对其予以客观分析解读,以宽广的视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界内部兴起了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对关于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的形成问题,以及汉文译著的不同风格问题试做剖析。  相似文献   

4.
明清汉文伊斯兰教译著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和研究。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泽著更是汗牛充栋。那么,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者及其著作有哪些?在什么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主题是什么?思想和特点又是什么?以上问题可以在马景副研究员著《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研究》中一一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以刘智为代表的穆斯林知识分子通过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儒会通的深度和广度,对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民初,秀才出身的马启西通过研习汉文伊斯兰译著,深入开展伊儒会通实践,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在他创立的西道堂中继承和弘扬。本文结合定性和量化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实证考察,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产生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有一种历史现象,即很长一个时期没有汉文译著。至明末开始出现汉文译著,清代逐渐增多。汉文译著大大充实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内容,是中国伊斯兰文化极重要的部分。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也是中国古典文献的一部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应占一定地位。但是,清代官私所修各种书目中,很少著录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具有宗教、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特点,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穆斯林的内心世界,也约束这他们的外部行为。伊斯兰教法包括宗教功课、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三方面内容,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伊斯兰教法律文化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明清时代回族学者汉文译著对这一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汉文译著活动与教法的传布诸问题,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在我国明清时代涌现出来的伊斯兰教思想家中,是一位深受广大穆斯林敬仰,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的著名回族学者。他撰写了以《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为代表作的数百卷汉文译著外。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波斯四书"是指《艾慎阿忒·拉玛阿特》、《拉瓦一哈》、《默格索德·阿格撒》、《米尔萨德》等,他们是关于苏非理学的波斯文著作,在回族经堂教育中流传已久,且较早被翻译成汉语,对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尤其是在苏非理学层面影响很大。一、刘智提及的"六大部经"明末清初回族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发展成熟,文献积累逐渐丰富。穆斯林经师搜集、整理和翻译宗教文献的意识增强。同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体定位,称之为"经",以示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22,(3):67-67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学者用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和介绍伊斯兰学术文化的活动。明代以前,中国穆斯林经师的宣教和讲学方式,主要是根据原本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以特有的经堂语口译讲解。当时既没有汉文经籍可参考,又难以用汉语文通畅地表达,致使“教义不彰,教理不讲。”  相似文献   

12.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以儒诠经"是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自我觉醒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承和解读都是"家传心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保守。在元朝,穆斯林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有许多人入仕从政,如"回回司天监""回回国子监学""广惠司"等(1)。东来的穆斯林把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传入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没有把《古兰经》翻译成汉文,也没有用汉文阐扬  相似文献   

14.
1350多年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过时间长河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与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广泛联系又别具风格的一种新文化景观——中国伊斯兰文化,其发展有三次高峰期: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先贤们创造了汉文译著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至今 ,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融合 ,进而适应中国社会实现生存、巩固和发展。其间 ,中国穆斯林的社会伦理观念曾发生两次大的变革 :一次是明清之际的“以儒诠经”即汉文译著活动时期 ,提出“二元忠诚”即“忠主忠君”思想 ,一次是近现代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时期 ,提出“爱国爱教”的社会伦理观 ,掀起了轰轰烈的爱国运动 ,实现了中国穆斯林社会伦理观念的质的飞跃 ,在当今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一、“忠主忠君”思想适应了中国封建统治要求 ,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进程明代 ,伊斯兰教的中国逐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马注的《清真指南》为切入点,全面论述了内涵丰富的伊斯兰教人道思想。文章提出,伊斯兰教是重视天道与人道的宗教,重视天道是为了坚定信仰(伊玛尼),重视人道是为了实践天道的思想和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人道思想的实践,将更加促进穆斯林之间,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全面实现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2023,(3):17-22
<正>1957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成立8周年的喜庆时刻,《中国穆斯林》杂志汉文、维吾尔文两种版本应运而生。从此,这本承载着全国穆斯林群众美好心愿的综合性伊斯兰文化刊物,成为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传播伊斯兰教知识、开展伊斯兰学术文化交流、讲述穆斯林爱国爱教故事的新园地。从创刊起,《中国穆斯林》杂志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在教言教的办刊宗旨,  相似文献   

18.
正"以儒诠经"指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亦称"用儒释教"。明清时,中国还没有《古兰经》汉译本,加之当时我国穆斯林已普遍使用汉语,一些地区的穆斯林群众已经不懂《古兰经》的文义,伊斯兰教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衰退现象。加之明清封建统治阶级中有的人认为伊斯兰教"不敬天地,不祈神祉,不奉正朔,不依节序,另定宗主,自岁为年",有对其禁绝之意,一些民众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以儒诠经",不只是"诠经",重要的还是"以儒"。"以儒"是经典诠释的一种创新,它使仅  相似文献   

20.
<正>明末清初是我国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和汉文著译活动兴起和活跃之际。15世纪波斯著名的苏非哲学家、古典诗人贾米(1414—1492)的两篇波斯文著作《勒瓦一合》1和《阿施阿特·拉玛阿特》2正是在这一时期分别被翻译为中文,而刘智翻译的《真境昭微》(即《勒瓦一合》)和舍起灵翻译的《昭元秘诀》(即《阿施阿特·拉玛阿特》)是我国流传最广的贾米作品中文译本,被选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教材。经典翻译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用汉语翻译伊斯兰教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