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类学者将基督宗教作为研究对象,1并积累了一系列人类学基督宗教研究之著述。1987年,《美国民族学者》(American Ethnologist,Vol.14,No.1)便出版了一期基督宗教研究特刊,旨在呼吁更多的人类学者关注基督宗教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类学的基督宗教研究渐趋成熟,以至近年来不少学者皆致力于发展独立的"基督宗教人类学"分支学科,并出版了一系列以基督宗教人类学为名的著述。2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督宗教学术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介绍基督宗教的基本知识,其中有学者撰写,也有一些是翻译的。第二阶段则是展开对基督宗教若干领域的研究。其中,大多集中在对基督宗教的历史和文献的研究上,许多研究对国外资料的依赖比较明显。90年代以来,则渐渐进入第三阶段,学界开始系统地研究基督宗教的若干领域,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的空间和深度。对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如奥古斯丁、阿奎那、希克、普兰丁格、潘尼卡、巴特等等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于 2004 年 12 月 9日至 12 日在北京渔阳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学者出席或旁听了会议,发表论文 60 篇,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到会讲话并主持了部分小组讨论。会议主要就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全球视野、生存空间、神学及圣经信仰背景,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等几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回顾和反思了 20 多年来我国的基督宗教研究状况,并对本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亟待提高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长久以…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王美秀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①,从内容上说,指西方学者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研究。从地域上说,主要指北美和欧洲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果。具体他说,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外...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宗教产生以来,有关其信念的知识地位与认知合理性问题,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历史处境中逐步突显出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建构起了一个体系庞大的自然神学学说,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然而内在于其思想体系中的自然神学与启示神学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得他的理性化尝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硬核而难以贯彻到底。阿奎那的信念理性化难题可说是基督宗教解决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一个基本难题。这一难题虽说在近代哲学家的宗教批判与质疑中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但在基督宗教的背景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则不可能被彻底放弃。它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如何在处理哲学与基督宗教关系中阐释宗教信念认知合理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7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宝辰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或旁听了此次研讨会,其中,近50位学者提交了会议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博士到会并致辞,他认为“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这一主题展现的是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视域,要求的是一种更深入的思想对话。以基督宗教的研究为基点,我们将系统讨论这种跨文化对话的理念、处境、方法、问题、意义及前景,从而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自明天启三年(1623)在陕西省西安府发掘出土以来,从明末到本世纪初叶,西方学者争相译介与研究。该碑文不但是现知最早的中国基督宗教文献,而且也是早期世界基督宗教史上的重要文物。本文主要介绍了1625-1920年间的40种西文译本,以及西方学者的研究作品。从中既可以看到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又可以追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早期足迹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基督宗教研究相对沉寂,成果不多。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教会内的基督宗教研究,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曾非常活跃,其对历史、教义及神学思想的研究也颇有特色。天主教研究以北京辅仁大学、上海光启社以及河北献县等为中心,在神学理论、历史传承和文献整理出版上都比较活跃,推出了系列成果,涌现出一批研究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基督教方面也相当突出,当时流传北有燕京大学、南有圣约翰大学"双雄对峙"之说,教会大学的研究也有较广的发展,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2月9日-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在一天半的研讨中,参会者围绕着"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及"宗教代替论"评析、基督徒的选择—爱国还是爱教、信仰与理性、历史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7)
正基督宗教入华有所谓"四期说",即唐景教、元也里可温教、明天主教、清基督教,当年由陈垣先生和某些西教士如雷麦(C.F.Remer)等不约而同地提出,目前已成为中国基督宗教史的分期标准。其实坊间一直还有不少唐贞观九年(635)之前基督教来华的传说,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多马传入说,某法国学者甚至还以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石崖的浮雕作为该说法的考古学佐证。然而尽管我们研究基督宗教入华的视野应超越景教碑,但目前要改写基督宗教入华的时间,显然还缺乏真凭实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2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加拿火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以及德国汉堡NMZ等赞助合办的"基督宗教与公共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江西大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近180位专家学者参加或旁听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者们提交的学术论文60余篇,50多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帝景豪廷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有50多位学者在会上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博士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此次会议是基督教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第十次大会,因而具有独特的意义;而之所以以“基督宗教与和谐社会”为会议主题则说明“我们的学术研究积极参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基督宗教将向何处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基督宗教将走向衰落,另有人认为基督宗教将得到复兴。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 基督宗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的确有衰落的趋势。这与社会的世俗化有直接关系。所谓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也就是指社会愈来愈理性化,宗教对它的影响日益缩小,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从20世纪的基督宗教的发展来看,尤其是二战以来,西方基督宗教的世俗化似乎大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一是表现在人们对基督宗教态度冷漠。二是反映在信徒人数的流失,主要表现在西方的主流基督教会,…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0月 1日至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与德国米索尔友爱团结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基督教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十余个国家的教务人员和宗教研究人员约1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在3个主题下围绕10个分题展开讨论:一、当代社会转型与基督宗教:1、当今世纪之交的基督宗教思想;2、基督教会在21世纪的社会定位;3、“全球化”对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二、当代社会中的基督宗教;4、作为公民杜会团体的教会;5、当代社会中基督徒个人的存在处境;6、当代政教关系;7、基督宗教与其它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迎来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全新发展。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也逐渐得以彰显。因此,对中国基督宗教现状的了解,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为基督宗教在中国现代社会处境中自身的发展变迁,二为基督宗教对于中国现...  相似文献   

20.
三 启示 基督宗教称自己是一种启示的宗教。那就是说,基 督宗教不是人为的宗教。基督宗教是藉着天主的启示 而存在的宗教。 天主启示早在基督纪元前就已经开始了。在旧约 时代,天主首先通过以色列人的历史事件而启示了自 己。新约时代,天主的启示仍未中断,只不过启示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