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道德判断力作为其理论的渗透点,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验分析,创立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欧美各国的教育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 道德判断力图式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核心。科尔伯格首先从认知发展心理学角度去描述他的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发展是认知心理发展的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人的道德发展与社会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后者的支配。因此,科尔伯格断言,人的  相似文献   

2.
科尔伯格在其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遵循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实践检验和哲学的反思三位一体研究思路的循环,在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创建了以发展为目的,通过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道德教育体系,对中国道德教育尚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动态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Kaplan提出了道德动机的动态系统理论,把道德动机界定为认知和情绪成分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动态发展过程。该理论有其特定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证证据支持。未来研究应着力解决道德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以及研究工具的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比较孟子的道德成熟论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之间的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论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的视角向孟子的道德成熟论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的回应。通过这场虚构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的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的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 ,它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道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 ,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认知理论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相一致 ,并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其理论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 ,存在一些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有助于道德科学研究和伦理哲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4,17(4):120-128
本文介绍了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继承者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有些研究验证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有些则修正、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对他们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异议。作者据此认为,应该全面评介西方各派理论,批判地分析它们,学习西方研究者的好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开展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梳理了道德认知研究中的测量方法的理论脉络及其演进。道德认知的测量始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临床访谈法。后来者从中汲取精髓,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道德认知测评,比如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以及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将实验测量方法(比如IAT)用于道德认知测评。文章研究分析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对未来的道德认知测量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从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概念至今,已经出现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阶段论、水平论和认知图式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份道德判断测验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建立模型的实证方法,试图验证已有的几种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过程的确包含六个阶段,它们是按照一定顺序发展的.同时,道德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三个水平,并先后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9.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10.
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学主张采用现象学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学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学研究。道德现象学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学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学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相似文献   

11.
医患关系是医方与患方因医疗活动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Sandu、Caras和Nica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阶段引入医患关系的发展,根据其发展深度的水平建立了医患关系的道德发展模型,提出了道德视角下医患关系发展的三个水平,即前习俗道德水平、角色和服从的习俗道德水平和后习俗道德水平。探索了与医患关系道德发展相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期望差异、信任和心理需求满足,并依据该模型从道德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理论建设说到道德建设,人们往往直观地把它等同于道德教育。其实,道德教育仅只是道德建设的实践形态,它还包括借以指导道德教育的理论形态———伦理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退一步说,仅就道德教育而论,它本身也应当包括道德理论(即伦理学理论)的教育。理论虽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年鉴》1990,第41期。这是《年鉴》第一次刊载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文章。作者相当全面地回顾了自皮亚杰以来道德判断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了“惩罚公正原则”。尤富启发性的是,作者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与科尔伯格学派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差异。这一争论,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4.
道德实践主要包括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道德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是到处可见的,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关系极大。由于道德实践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思维、行为、判断等过程进行的,因而它必然伴随着许多与心理科学有关的问题,因为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对道德实践还必须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就产生了所谓道德心理学这个研究领域。本文试图就道德心理学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借以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引入21世纪初西方道德心理学的一种新理论--道德的五基准理论.道德判断的五种基准是道德情绪论的代表人Haidt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进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本文通过介绍道德五基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阐述理论特征并预测理论的潜在应用前景,深入探讨了该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寇或 《心理科学》1998,21(3):268-269
本研究得到林崇格拉挂和章志光针挂的指导。1引言道德观念影响源主要指影响个体道德推理的权威。亨利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只是探讨了个体的道德发展形式,注重的是个体如何进行道德推理。但实际上,个体的品德是对一定社会文化、规则、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也就是说,个体做出道德抉择的依据决定了他的品德内容,而道德推理和抉择的依据集中反映在个体心目中的道德权威对其的影响上。不同的道德权威对个体构成不同的道德观念影响源,从而对个体品德内化过程产生通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各种不同的道德权威影响源,而不是所谓…  相似文献   

18.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学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有效地解释了行为发生机制,道出了人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人所遭遇的社会环境,人自身的认知,人自己的行为三者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道德表现,三者的现实处境及相互作用导致了现今道德失范行为的彰显,所以那些认为道德失范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予以消除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能因为道德失范现象的反复出现或严重化就过度谴责道德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学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有效地解释了行为发生机制,道出了人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人所遭遇的社会环境,人自身的认知,人自己的行为三者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道德表现,三者的现实处境及相互作用导致了现今道德失范行为的彰显,所以那些认为道德失范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予以消除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能因为道德失范现象的反复出现或严重化就过度谴责道德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