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不胜天     
恩惠 《天风》2009,(8):64-64
成语“人定胜天”的原意是指——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战胜自然灾害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勉励人们,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界的困境时,鼓励他们只要奋发向上,善用人类的智慧,就能排除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不能否认鼓励对奋斗中的人们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得承认,人是没法胜过“天”的。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按照它的希腊语辞源的意义,乃是对于人类过去的研究,因此理所当然成为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它出现于启蒙运动寻求一种理性的手段来探索人类生活,定居,耕种土地,以及构建社会、城市、国家的方式之时。考古学家们从哲学的层面研讨人们是如何“以自然状态”生活的。他们致力于确立原始人及较远的祖先所存留的遗迹年代上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3.
自有哲学反思以来,认识人就是一种困难的探索。“我仍然不能认识我自己”——这是苏格拉底遵照德尔斐的神瑜,对这个问题的直率的承认。哲学家历来就认真地以不同方式寻求自我认识,事实上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最广泛和最困扰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孟艳玲 《天风》2006,(14):32-36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自问,又不断寻觅的话题。《旧约》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被称为人类的堕落,有了“失乐园”的开端。1667年,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十二卷长诗《失乐园》出版,他给我们重复讲述着原来的故事,从此人类一直走在寻觅乐园的路上,可是人类恒久地寻觅,也就有不断地迷失。司芬克斯(Sphinx)是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兽,把守在通往底比斯的马路上,向每一位过路的人提出一条谜题,答不出来的人就会被怪物撕成两半,猜中的就让他们顺利通过。司芬克斯最有名的一个谜题是:“什么生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个答案就是“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谜,这个谜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只有去探究我们才有可能揭开谜底。“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一直试图破解“人”这个谜,。他们对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基督教认为,人不能单纯从人自身去揭开人之谜,就如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二十世纪德国才气横溢的思想家谢勒谈论人的本质时,不偏重理性的角色,却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人的超越意向、祈祷、寻求上帝的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是祈祷的、寻求上帝的本质。……他的理智,他的工具机器赋予他越来越多的自由闲暇去内省上帝、爱慕上帝。……上帝是汪洋大海,精神和爱慕是一泻入海的百河千川。这些河川在其源头就预感到大海了”。人要真正理解人,必须认识上帝。认识上帝与认识人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在信仰的范畴内谈论人才会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生美酒     
王英 《天风》2006,(18):8-9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约2:1-10)  相似文献   

6.
“心想事成,如愿以偿”,这句话似乎成了人们相互祝贺的一种口头禅,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美好的初衷。一事当前,他们不是想到如何求胜,而是想到的是困难,想到的是失败,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在犹豫不决中淹没,成功的希望也在坐以待毙中流失,当然,事情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或者被搁成猴年马月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事前的行为退缩呢?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的自毁行为”。人的自毁行为看上去不可思议,却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他是人们心理缺陷造成的。其主要有:一、畏难情绪有些人面临困难或绝境,一筹莫展,即…  相似文献   

7.
小品三则     
解答当人类最初出现在这星球上时,一群神聚在一起,决定玩个游戏。“我们将人生的秘密藏起来。”一个神建议道。“好主意。”另一个神赞成。“但我们要把它藏在哪里?”“就放在世界最高的山顶上好了。”一神提议道。“不”,另一个反对。“人类会更努力的爬上山来。”“那么将它放在海底如何?”“不。他们会发明潜水艇。”众神一个个陷入沉思,试着找出藏秘密的最好地点,最后,终于让其中之一想出一个好主意了。“我知道了,”他大叫着,“我们将它藏在每个人心中──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去那里找。”当我们在外在世界寻求内在灵魂的解答,就…  相似文献   

8.
你们来看     
王敏 《天风》2006,(13):2-3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约1:38-39)  相似文献   

9.
一在我的著作《自然科学之解释学的现象学观念》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我认为自然科学生来就属于解释学事业,以及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科学家在其作为科学家的工作中对“那是什么”给我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阐明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解释(就其的确对“那是什么”作出的断定而言)是真的;不过,对这一点的理解总要假定或预先断定:这些科学家一定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对于“那是什么”的问题科学断言无法把完整、详尽和确定的事实全部揭示出来。在对这种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中,我曾努力解…  相似文献   

10.
驻伊拉克美英军队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事实,一经媒体曝光,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看到,伊拉克战俘遭受虐待和羞辱的电视画面无异于暴行,带有中世纪色彩,却发生在21世纪,发生在所谓“自由伊拉克行动”期间。请听听伊拉克人的反应:“美军称费卢杰极端分子的毁尸行为非人道,并以此为理由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可是看看他们自己的行为,他们哪里配当什么人权卫士!”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发言人说,战俘受虐照片“令人作呕和震惊”,美军“侵犯了国际法赋予战俘的最基本权利”。令人更加深恶痛绝之处在于,“虐待战俘者就是那些自称捍卫自由和人类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