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城见一教授,日本美学会前任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现任日本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馆长;专攻德国哲学、美学,对黑格尔、康德、尼采和费德勒的研究着力尤多.主要著作有<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的理论>(2001)、<<误谬>论--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感性论式的解读>(2006)等.中译本<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的理论>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使我们更好地进入"感性论"的问题,笔者对岩城见一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以古希腊的理性和古希伯来的信仰构建的"双希"文明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压抑了人的现实和感性的生命。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普遍回到生命活动本身,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哲学的肉身化,同时哲学和美学的界限也不再清晰。现代哲学不再一味追求生命的超越,而是将生命的美定位于当下的发生。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祛魅,审美因其对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兼顾而具有取代旧的宗教信仰的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对感性生命的漠视,中国传统哲学有重生的传统,但是具有虚幻性,只能称之为心性论的生命美学,因此也需要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正>五、西方美学之根源与原义之二:鲍姆加通和康德(接上期)以上谈的是古希腊时代的两个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奠基意义又是极其重要的。下面说第三个人物,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人鲍姆加通(1714—1762)。在没有谈鲍氏学说之前,首先要厘析清楚两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概念:一是,造物塑型中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说中之"美"观念(即造物形态之秩序、匀称、明确),这是对造物形态之静观、欣赏,而它在地位上等价于真与  相似文献   

4.
<论音乐的美>是汉斯力克美学思想集中反映的一部论著."形式美"、"纯音乐"是汉斯利克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整部著作,充满了哲理和理性思维,也彰显了汉斯立克关于音乐审美中二重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相似文献   

5.
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美学问题的研究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海德格尔批判传统、追问存在、终结哲学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用意在于:他把传统哲学当作了小写的哲学,而把思看作永恒的大写的哲学,终结已经进入历史的旧哲学,召唤哲学之"思"。德里达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来完成他的"哲学终结"之思。哲学和艺术是美学的两极,"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一起预示并彰显着美学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必须从"终结"话语下的"美学的危机"研究开始。  相似文献   

7.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提出"内在感官说",认为人类除外感官外,还拥有并具理性与感性的内感官(Inner Sense),它来源于神的心灵,是美感与道德感的来源。一方面,由于"内在感官说"是17、18世纪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和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美学有着隐秘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夏夫兹博里思想与著作的驳杂,历来学界虽对"内在感官说"有大量研究,但仍有不足。以"内在感官说"为核心与契机,结合夏夫兹博里的其它美学思想,与康德的一些美学思想进行对比,不仅揭示了"内在感官说"的深层含义,同时也从侧面阐述了康德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给予当代西方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8.
自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将反讽确立为抵抗机器文化、管控理性宰制的价值力量以来,反讽成为欧洲审美话语中的基本思想诉求和理论立场。然而,德国古典美学因过度依赖理性而忽视了反讽的感性效能,思想上用理性驱逐感性,理论上以反思拒斥反讽,造成了德国古典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马克思恢复了反讽的现代性文化生命,使审美现代性摆脱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危机。之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又为反讽注入新鲜元素。而在当代,反讽则进一步发展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调控策略和言说功能。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在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背景和影响下,鲍姆嘉通以无比的勇气建立了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即美学。而之后的很多美学研究者却背离了鲍姆嘉通的传统,如黑格尔;而另一些人,如康德、克罗齐、尼采等,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鲍姆嘉通的传人,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却被自己的无意识带回到理性的牢笼里。因此,我们主张美学应该回到鲍姆嘉通,但如何回到鲍姆嘉通?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的感性体验。打通了这一关节,我们就回到了鲍姆嘉通。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而写作的,即认为研究社会的学者也许能从那些将理性作为自己研究主题的哲学家的思想中受到教益,因为任何关于社会的系统研究都必然会受到理性的指导,理性主题的选择似乎不需要更多的论证,但坚持对它进行哲学上的把握则需要详尽的论证。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致力于扎实地探求真实知识和实践认识的人们,总是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样一些哲学活动上(诸  相似文献   

11.
妙悟与直觉     
严羽诗学思想中的"妙悟"概念和克罗齐美学思想中的"直觉"概念在强调审美的主体性、直觉感悟、排斥理性等方面十分的相近.从美学层面上说"妙悟"与"直觉"这两个范畴都强调了艺术的感性、排斥理性,它们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它们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13.
<正>一、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唯物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这是研究马克思哲学不可怀疑的前提。为什么不可怀疑? 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文本为准绳,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称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新唯物主义",以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 "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十分赞赏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感性(Sinnlichkeit);二、知性(Verstand);三、理性(Vernunft)。黑格尔认为康德对知性和理性的区分是特别重要的。黑格尔甚至断言,这种区分正是由康德首次引进哲学中来的,因为“我们未发现以前的哲学家作过这种区分”。但这不完全正确,因为柏拉图曾作过类似的区分。关于这一点,黑格尔自己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就曾提到过。在康德所作的知性和理性的区分中,黑格尔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呢?这首先是,按照黑格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中国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这些美学原理,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他们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和重要影响.经过历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思想有机地融入中国画的"虚实"理念之中,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从艺术到哲学,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哲学,我始终是一个"徘徊者"。一面是对艺术的本然兴趣,另一面是对哲学的后天兴趣,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我从事美学研究感到非常非常的愉悦,或者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研究美学的。从"生活美学"、"艺术终结"直到"分析美学"的思考,为我目前的美学研究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印迹。  相似文献   

17.
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启蒙理性实际上导向了诸多悖论,并在现代性的多个层面走向了启蒙的反面。启蒙理性设定了"理"对"情"的约束,并见之于哲学人类学的兴起及其延迟,亦见之于美学的创立及其尴尬处境。启蒙理性的实质是利益与权力,而这为近代政治哲学及其功利主义所认同,也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核心。启蒙的历史表明,在社会结构中,"利"的主体与"力"的主体不能重合,这本身又是对人的自我启蒙的持续挑战。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革命从对理性主义传统的改革与颠覆开始,坚持"感性第一性"原则,希望通过"感性"与"感性直观"回归感性的生活世界。但这一革命很少受到学界严肃而认真的对待,"感性第一性"原则及"感性直观"的积极意义为"感性活动"所遮蔽。实际上,马克思的感性革命就是将他的"感性第一性"原则扩充、发展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此外,作为感性哲学出发点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一般人",而是感性个体,不过费尔巴哈对其历史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马克思则在感性与历史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刘峰 《科学与无神论》2020,(3):34-36,62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开创了佛教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该书坚持"以历史解释宗教"的原则,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揭示了汉译佛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通过史料和思想相结合,以期最大可能地还原佛教史的真实图景和复杂面向。通过本源和流变相结合,实现了对佛教史的整体建构。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警醒我们要重视分析思维、科学理性的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能否被终结是长期存在于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欧洲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实体论的思维本体论,康德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并没有颠覆形而上学本身。他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自由本质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为形而上学找到了栖身之处,即以人的自由本质为依据,确认普遍的道德法则和权利法则只能来自人的纯粹理性,而不是来自经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本体论原则完成了对以往旧哲学的总体超越,从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出发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并将"改变世界"确立为实践哲学的主题。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必然要面对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这些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不可能直接出自于对经验世界的归纳和概括,而必然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性依据,通过人们的理性思维推导出与人的自由本质根本一致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而依靠我们的理性能力来探讨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正是形而上学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