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军 《道德与文明》2008,4(3):46-49
"公共文明"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特指公共生活领域的非野蛮秩序状态,属于秩序文明范畴。这个概念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敏锐把握与道德建设的自觉。从伦理类型角度看,公共文明属于行为论伦理范畴而非品德论伦理范畴。它的价值原则是正义,形式原则是法治,本质则是对他人的、自己的尊严与权利的平等尊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2.
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王莹道德价值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对于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它属于精神的价值。可以说,凡是有益于他人或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进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那么,经济行为能不能在取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把道德承续看成伪概念,断然将其排除在伦理学研究领域之外是没有根据的。道德承续不仅是逻辑上的真概念,而且是道德生态中的客观现象。作为名副其实的伦理学研究对象,它指的是在同一民族共同体中,人们立足于当下,以所处时代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为标准,对历史上或前人留下来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理念、规范等资源进行评估、选择并以批判继承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换),以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大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道德是指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要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的损害后果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该行为方式也常常是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大众道德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道德榜样的基础。它非常重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有效整合,并将其融汇在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作为政治哲学基本范畴和价值基础的政治道德概念之厘定,应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内核和价值基准并涵盖公共领域、价值基础、直接目标、政治主体和调整对象等要素.透析并发挥政治道德的价值导向、价值评价与价值协调功能,有助于缓解、消弭政治现代性危机,也在价值诉求、制度走向和行为方式等向度上直接规定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是各少数民族对道德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历史认可和现实感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方式.它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主旨是重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关涉的是各民族的伦理导向和人们的道德心态,因此道德生活必然涉及少数民族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取向、道德评价等方面,以及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纵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其道德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渗透并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应呈现出多角度、全方面、更立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道德性生产力"理念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生产力究竟是指"道德是生产力"还是指"道德的生产力",这是两个不同性质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伦理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将道德生产力解释为"道德性生产力"更合乎这一命题的本意,也即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生产力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道德性生产力不但是为生产主义、物质主义和经济主义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有力的理论根据,而且是一种面向问题与行动的实践理性和精神实践.道德性生产力理念喻示着不能将生产力看成是完全中性的客体,它蕴含着道德属性,是富有时代性意蕴的行为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指利用具体形象概念理解抽象概念。随着第二代认知革命的兴起,具身认知给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维度、颜色维度、大小维度等角度展开。考虑到身体变量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影响,未来具身道德角度的概念隐喻研究,应整合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采用更生态化的实验范式进一步探讨和验证道德概念隐喻的多种维度,并需对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作跨文化探索。  相似文献   

9.
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33-1241
道德心理许可是指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给予许可与被许可行为既可属于相同领域, 也可属于不同领域, 甚至观察者有时也会给予行为者以道德心理许可。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未来还需要厘清自我许可与他人许可之间的关系, 验证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 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艾攀  戴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68-178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 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 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 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已经编制出多个多维度量表来对道德损伤的事件或症状进行测量,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加工疗法和针对道德损伤研发的适当暴露疗法等措施来进行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究道德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 确立道德损伤的诊断标准, 推广道德损伤的适用范围, 丰富道德损伤的内涵, 从而拓展道德损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劳动者生活活动的产物,并证明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生活方式的原则和传统,有助于个人道德面貌的形成,也有助于在社会实践中体现道德理想。道德因素存在于个人一切形式的生活活动中,从而形成生活方式的道德基础。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道德基础的职能作用在于:制定行为的战略方向(社会的、集体的);确定整个行为的主要动机(造福社会);确立社会对作为最高价值的个人的关系(人道主义);决定个人安排和实施道德生活活动的机制(行为的选择和对此承担的责任、道德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异熟概念之意指与果报不同,而有强烈的道德哲学意蕴.通过异熟概念的建立,唯识学认为道德善恶不同于价值而有绝对的意义,同时将道德善恶评判的范围严格限定在有记业上边,并阐明了道德对于现实生存状况的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宫睿 《世界哲学》2017,(2):59-66
意志自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此普遍持有一种"行为者的同一性"理解,即认为意志自律的充分条件就是道德法则的服从者与道德法则的创立者具有同一性。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它会在意志中引入他律的可能,从而无法表达出意志自律应有的道德性含义。相反,本文作者认为只能以"行为的同一性"作为康德意志自律概念的本质特征,它是指在意志自律中,服从法则的行为与给出法则的行为是同一的,这种行为的同一性只能就纯粹实践理性自身活动才可理解。只有通过"行为的同一性"解释,才能表明意志自律与道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他们颇具代表性的灵魂二分或三分学说中均没有意志概念的位置。我们可以说,在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着一个意志概念。而当我们进一步考察与意志概念相关的行为道德责任问题,特别是考察亚里士多德的自愿与不自愿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欲望和理性二元结构是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解释行为道德责任的主要思想资源,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中意志概念是缺席的。赖尔与威廉斯等人所代表的极端观点认为,没有意志概念的古希腊道德心理学比有意志概念的现代道德心理学在解释与说明人的行为上可能更为成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意志概念不是一个心理官能和心理活动的概念,而是同行为的主体性相关。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然主义行为心理学,它所根本缺失的恰恰是行为的道德责任概念。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评价的涵义。把道德评价仅仅局限于人的行为的道德评价是不够的。事实上,道德评价一方面是指对某种道德的社会意义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某种行为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6.
新伦理学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行为之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说到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道德最终目的--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和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相符抑或违背之效用,因而是通过道德最终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从行为事实如何中产生和推导出来的:符合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行为之应该,就是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违背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行为之不应该,就是具有负道德价值的行为.这就是可以推演出伦理学的全部内容、全部对象的伦理学公理.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前提1:道德最终目的(道德价值主体)前提2:行为事实如何 (道德价值实体)结论1: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结论2:与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优良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7.
伦理诉求是对道德动机和行为价值目标的综合判断,是理解公益慈善活动的内涵及意义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实践内容,公益慈善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其伦理诉求是其文化内在伦理精神的体现.相较于西方旨在“公共领域之善”的社会改造诉求,传统中国公益慈善的价值目标更倾向于维护既有的伦理秩序,构筑“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人格和人格教育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和人格教育散谈温克勤人格是人物品鉴、评价的最基本的概念。依照当代的一般观点,人格是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在伦理学上指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或道德水平;在法律上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人的资格。通常人们主要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探究人格...  相似文献   

19.
波特模式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困境中行为伦理决定的道德正当性的分析模式,波特模式的分析包括境遇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四个板块,其分析拟确保行为决策与行动抉择都奠基于理性的伦理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波特模式的运用看作是一种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它试图让人们在伦理分析的练习中养成一种价值自觉,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在合理的伦理原则的指导下实施自己的行动方案.波特模式主要应用于传媒伦理领域,在公共关系领域及相关的职业分析中也多有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斯洛特试图超越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立足性别差异的道德视界,从英国情感主义道德传统和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灵感,发展出一种基于人类普遍"移情"的关怀伦理,由此探索一种可兼具解释个体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总体伦理学方法。他确立起"移情"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试图证明无论行为者的道德义务或公共道德事务均应以"移情"为基础。基于此,斯洛特将移情关怀伦理视为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适合道德领域的新道德情感主义。尽管这种移情关怀伦理的确在道德领域具有普遍性,但本文认为,这种普遍性并不表示它可以解释所有的道德问题,亦难以兼及所有行为规范,更不足以取代理性成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