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反映人们对某一特定目标的肯定关系,体现为信念、理想、思想和理论等等。如列宁所说:“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页)从不同角度看,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从主体看,有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在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个体信仰在社会实践中一旦为某一群体接受之后,就转化为群体信仰;而群体信仰则又给个体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外在环境,二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构成看,有朴素信仰和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不能无条件地将法律强制运用于道德领域。只有当特定道德要求属于基本道德范畴且违背这一要求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权益造成侵犯时,其才具有以法律进行强制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只有当公民对这一道德要求的落实具有期待可能性时,其才具有以法律进行强制的可行性。对于与基本道德相对应的高层次道德要求,可采用授权性规范引导和鼓励人们践行。在对某一道德要求能否转化为法律规范进行具体甄别时,还应将社会主体的广泛认同作为德法转化可行性的现实参照。  相似文献   

3.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和价值信仰,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和存在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庄子"德"论思想主要承接老子对"德"的阐释而来。"德"的原初意义是为"得到",老子在此基础上对"德"的蕴涵加以提升与扩展,主要意指为"人"与"万物"从"道"得到的属于自身的特质,具体落实到"人"这一个体层面而言,主要是指个体的德性而论,老子哲学中的"德"重在阐述政治意义层面个体之"德"。而庄子所论的"德"着重阐发了人生哲学领域"德"的多重性,进而在自我个体精神层面扩充了"德"的内涵。庄子在其"德"论思想中引入"心""性""情"等概念,并突出了自我个体不但是道德性的存在者,而且是"德""形""心""神"的有机统一体,依此自我个体方能在把握自身"德"的基础上,在反思自我过程中,展现其审视世界、沟通世界的多维向度,这使得庄子"德"论思想既体现了其自身特点又展现了其多样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继承     
道德是符合社会之理而维持社会存在的人的行为价值和规范。道德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一般道德的抽象性和特殊道德的具体性决定了二者继承方法的选择,即前者抽象继承,后者批判继承。历史上积累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是道德继承的对象,此对象无论采取何种表述方式,终究可以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表述为一个道德命题。因此,道德继承实质上是对道德命题的继承。道德命题是以善恶价值为内容、对某一道德状况或某一道德要求用逻辑语言所作的判断和陈述。它通常包括形式的或者逻辑的层面和实际的或者经验的层面,前者表征其一般意义,后者表征其特殊意义。理论上,前者采用抽象继承法,后者采用批判继承法,但实际上二者密不可分。因此,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继承需兼顾两面,即采用一体两面相结合的道德继承模式。  相似文献   

6.
审视中国哲学研究,不难发现,对韩康伯周易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其道德思想的分析更是难觅.本文从道德基础、道德教化和修养等方面,对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实践的操作上,既强调"因"、"随"等因循行为对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显示了对个体特性的尊重;又推崇"情以感物",体现着发挥个体积极主动性的不可或缺性,而这一思想倾向与玄学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其人、其学无疑构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一方面,他以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构造了一个形上学的体系,并将这一体系的基本原则贯彻于宇宙、社会、历史以及人生等领域;另一方面,他学术生涯长达七十余年,尽管思想历程坎坷不平,但始终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而自命。冯先生对哲学始终不渝的信仰究竟何在?笔者认为,弄清这一问题,不仅是我们理解冯友兰其人其学关键之所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积极的营养,以坚定自己的哲学信仰。一个人的信仰,往往与他的信念密不可分。信念,体现着他对某…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 ,具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道德信仰的价值定向功能、凝聚功能等 ,对道德的信仰如果超出了一定的度 ,走向狂热、迷信和盲从 ,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为了避免其负面效应 ,应注意对道德信仰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相信与怀疑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9.
道德精神是道德的灵魂 ,道德语言是道德精神的载体。若对道德语言的理解发生错误 ,道德精神则会被歪曲。道德精神若被歪曲 ,就可能扩大道德适用的范围。若扩大道德适用的范围 ,道德精神就可能被人为地归入谬误 ,从而会彻底否定某一道德精神。因此 ,有必要研究道德精神、道德语言和道德适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与长期忽视道德信仰的培育和倡导直接相关。道德信仰是人们对社会倡导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所持的极度信赖和遵从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倾向,具有整合道德品质的功能。道德治理是道德信仰养成的现实前提;道德信仰是道德治理的精神基础。道德信仰培育,需要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其极端重要性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人对于道德的尊重和敬畏感,把创新道德教育和厉行道德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