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会综述徐仪明(河南大学政治系475001)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郑州、开封两地举行。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2.
本辑的三篇文章,均系作者提交“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2001年12月15-16日)(1)的论文。以“什么是经典?”为题,其实不是拘泥于关于经典的定义,而是想引发出对与之相关的思想学术文化问题的广泛讨论。选在这里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国文化中“经典”意义的探讨。黄俊杰教授的论文《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以中日儒者释经的观点为据,揭示儒家经典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形上学与心性论三个重要内涵。这一思路着重的是经典本身所隐涵的内在价值。王中江教授的《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上。论文分若干层面描述了儒家“六经”形成经典的历史轨迹,强调了教化之典与政治之典同制度结构的关联。陈立胜教授的《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则通过对《大学》公案的研究,从“论说方式”入手揭示儒门之争背后的思想预设,从而展开对经与传、经与经、经与道以及经与解之间多重意义关系的结构分析。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以儒家经典当作中国经典的标准形态来研究,反映了儒家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过,这一专辑的选目并非暗示现代的经典解释学(姑且用这一说法)完全等同于传统经学  相似文献   

3.
李凯 《中国哲学史》2006,(3):96-103
中国学术和思想的发展历史可谓经学的阐释历史,汉代经学和宋代理学则是这一历史发展的两个关键期。朱熹就是宋代理学确立的关键人物。文章在叙述宋代理学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探讨了经学向理学转向过程中的阐释学思想的变迁,通过这一历史梳理,说明朱熹在其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文章包括五部分内容:一、经典文本的重新确立,二、“理一分殊”与本体阐释,三、“尊德性”与“道问学”,四、“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五、朱熹在经学阐释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徐仪明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郑州、开封两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韩国、瑞典、...  相似文献   

5.
"诚信"问题的文化比较思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吕方 《学海》2002,(4):28-30
在阐释中国古代典籍的“诚信”词语和文化涵义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诚信”的文化比较的解读 ,指出中国当代的诚信危机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 ,应该通过文化表征物的改造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以修宪、文化教育和政府的表率楷模作用来解决当前中国的诚信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6.
199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了“宋代哲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河南省中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联、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大及开封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发起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港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大会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20~21日,由河南大学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英国诺丁汉纯特大学TCS(理论、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挑战全球知识———中英开封论坛”在开封举行。与会学者18人,会议内容综述如下:一何谓“新百科全书计划”费瑟斯通是当代国际著名社会学家,他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一列新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如他对主要是由于媒介扩张和图像增殖而出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在国际学界被频繁引用,而且在中国也引发了许多富有成果的争论。费瑟斯通为本次论坛带来的另…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6月2日至4日,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于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召开。研讨会得益于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圣经文学研究》编辑部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河南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与四川大学等学术机构的30余  相似文献   

9.
张丰乾 《哲学动态》2006,(11):69-70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6年5月16~18日召开了“注释、诠释与建构———朱子与四书”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合办,台湾大学东亚经典研究计划协办。来自两岸三地、北美和新加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四书集注的诠释学问题,学者们在朱子学、四书学和诠释学方面各有侧重,折射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现状和趋势。一、“四书学”兴起的可能经典诠释和哲学体系建构是朱熹学术思想的两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本是属于不同时代,各自独立的思想著作,朱熹如何把它们视…  相似文献   

10.
曹明 《美与时代》2006,(10):53-54
对“以大观小”的阐释是构建民族绘画理论不可回避的课题。把“观”简单地理解为“看”是对传统中国画创作机制的扭曲和误读。文章通过对理论界“以大观小”研究的反思,从视觉文化的高度,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对中国“观”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诠释,揭示了传统中国画所独具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5月21日-23日在浙江省天台县举行。80余位中国内地学者和十多位香港、台湾学者,与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7个国家的20多位海外学者一起参加了这次中国近年来规模少见的道教研究国际盛会,并围绕浙江区域道教历史、浙江道教与文化、中国道教修炼与经典研究以及其他一些专题发表92篇论文,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在2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天台县委书记、天台山文化…  相似文献   

12.
信息     
“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12月16日—19日在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召开。会议期间,香港以明媚的阳光欢迎来自欧美、东亚、两岸三地的资深学者和青年才俊。王弼和郭象都是中古时期,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变局的背景下所涌现的天才哲学家,他们注释的经典,特别是《老子》、《庄子》、《周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而他们所构建的哲学体系影响到魏晋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但…  相似文献   

13.
章开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他通过深入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精辟阐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透彻解析中外基督徒有识之士的经典著述,站在跨文化对话的高度,对中国基督宗教史予以"全球地域化"解读.章开沅认为,只有构筑中国本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与植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以“本地化”为理想的诠释活动。但是“本地化”既可能转变或者再造原有的文化,也可能使外来信仰被原有文化所融合甚至消解。本文试图处理与此相关的两方面问题:第一,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地化”诠释、特别是实际的接受,是否反映了“本地化”的理想形态?其“本地化”的历史与现状,能否使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获得合法性身份?第二,基督教对当代中国人的针对性意义何在?是否可能通过诠释基督教思想中的一般价值,为“本地化”赋予新的涵义?在指出“本地化”与“处境化”所面临的困难之同时,本文试图描述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的“非宗教性诠释”。  相似文献   

15.
"新子学"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首先要对经典文本的结构进行重构。借鉴"新四书"由"道统"到"经典",再到"经典的阐释"的建构模式,"新子学"在不尚一统、多元共生的子学精神下,以元典时代的子学经典为基础,构建子学经典体系,发现历史上被掩盖的子学经典的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对子学经典进行阐释。对子学经典的阐释以"知人论世"为支点,注重"诸子"与"时代"结合的特征,充分发挥人在阐释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下语境探寻诸子之学与当代社会的普适性,避免误读与庸俗化。  相似文献   

16.
荆三隆与邵之茜在2005年第3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说,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阐释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佛典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佛学及其经典的阐释性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佛典阐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  相似文献   

17.
8月18日至19日,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无锡市道教协会和无锡太湖三山道院承办的“2009太湖论道”江苏省道协第二届玄门讲经活动在无锡隆重举办。此次讲经活动以“崇道德,致和谐”为主题,来自全省13个市的21名道长以“道德经”中的某些章节或几句话作为演讲题目,结合当今形势对经典进行阐释和发挥,重点突出了经典中的和谐因素和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久远的经典诠释的传统,虽然它与西方诠释学的内涵有所差异,但通过解经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却是中国先哲的传统。如何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开展中国经典诠释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思想智慧,从而深化和拓展中国哲学研究,让传统经典成为学术理论创新和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这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它颇受学术界的关注。2005年12月15至2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会议暨郭象著作研读会”就反映了学术界对以上课题而进行的新思考。在中…  相似文献   

19.
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科学文化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而对于什么是科学文化 ,如何理解科学文化、如何更好地从事科学传播 ,存在着各种意见和看法。 2 0 0 2年 1 1月 2 1~ 2 2日 ,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 ,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 ,就科学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科学文化具有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固然可以不同 ,但是与会学者一致认为 :需要从思想层面 (包括人文的和科学的角度 )和社会实践层面对科学和技术的文化意义进行反思 ;需要发展多角度、多层面的科学文化 ,包括传统科普(知识性科普 )、“…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印文化就双向交流,互相融合,从佛教经典、诗偈、传说故事,还有寺庙建筑、壁画、造像、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