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患者常存在严重的心理痛苦。心理痛苦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身心症状,降低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着重从相关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综述肺癌患者心理痛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全面检索分析文献后发现:吸烟、病程、治疗方式、症状负担等均可不同程度引起肺癌患者心理痛苦;有效的干预方式主要有心理社会干预、药物干预及补充替代疗法。临床工作者应加强对肺癌患者心理痛苦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视阈中,人的心理痛苦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有:抽象的思虑、不好的性格、担心别人的评价、失去无法替代的东西、报复、愤怒、仇恨和缺乏需要的力量;治疗心理痛苦,需要意识到:痛苦总是以某种形态存在、解脱痛苦的程度是评价幸福的标准、要培养自身的福祉、合理解释孤独、重心放在自身上、获得他人的欣赏.  相似文献   

3.
车文博 《心理学报》1991,24(1):55-63
(1)主要进展:有重点地开展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成果丰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有所进展;潘菽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开端。 (2)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研究:心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动力;心理与活动、实践的关系;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基本范畴的划分;个性;中国心理学史(如范畴、比较、继承、计量等问题的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评价(如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3)今后努力的方向: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力加强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坚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工作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心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的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与实践的关系,对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内省意识心理学,把心理看成一种特殊的、自我封闭的内部过程,脱离开实践孤立地研究心理。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排除心理而孤立地研究行为。他们都不知道心理  相似文献   

5.
人都有追求享乐的心理,这种说法虽非是对人性绝对准确的描述,但它作为一种概括还是比较正确的,即:正常人不愿要痛苦,不把痛苦看作可取的价值。事实上,可以说痛苦没有价值,因为个人和社会都在设法尽量减少痛苦。所有这一切似乎能充分证明这一见解是合理的,即任何痛苦都是真正的坏事或不幸。本文主要想对这一见解的含意加以论证,表明这一见解是有害的,不加以正确认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论证以前,需要说明一些其他的与痛苦概念或痛苦体验有关的一般问题。虽然痛苦不只是人类才有,但这里我主要谈人类的痛苦,而且也限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痛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痛苦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肉体方面的感觉 ,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体验。痛苦不是人所独有 ,所有动物都具有感觉痛苦的生理机能。但是惟独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 ,从而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 ,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痛苦并非都是负价值 ,它只是降低人的处境 ,丝毫不能改变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从人的反思能力入手去理解痛苦 ,就会发现痛苦本身有其特有的价值。痛苦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逻辑上讲 ,苦与乐是绝不相容的 ,苦即是苦 ,乐即是乐 ;苦的意义不等于乐 ,乐不等于苦。然而苦与乐既相对立又相转化。伊壁鸠鲁说过 :“只有当我们痛苦而…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心理--研究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对当今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启示在于:坚持唯物的辨证方法论是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基础;创造性地以符号为中介,以符号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基础,使文化与心理之间有了联系的桥梁;“实验发生法”为当今实验的生态有效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强调从文化的维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为心理学的后现代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人们除了一般地从科学上把痛苦理解为一种特殊感觉方式以外,也曾经从哲学上对痛苦加以解释。海德格尔则没有研究科学治疗学对痛苦的说明,也没有研究痛苦对哲学伦理学可能有的贡献。他研究痛苦完全遵循着现象学的方法:他关注的是,在痛苦中,通过痛苦,什么呈现在人前,使什么变得更为清楚明显了。本文目的就是阐述并详细说明这一方法。但事先要提醒一下,海德格尔在哪儿也没有提出过关于痛苦的系统论述。在我们所能得到的他的所有著作中,都找不到他对痛苦的详细分析。他对痛苦的主要陈述凑在一起,也不  相似文献   

10.
痛苦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给他,加强他的力量……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22:43-44)此时基督的人性正承受莫大的痛苦的磨折。“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27)十字架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出人意料的是:它最终却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标记。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战斗的一生:(如同旅途中的教会)需要应对自我、世俗和魔鬼的挑战;需要有坚强的信德和坚忍的毅力与之对抗。每人所受的痛苦都是不一样的。即是说天主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考验每个人,因为每人的能力有所不同;而魔鬼更不会使用同样的方式去诱惑人。这不免加增了抵抗痛苦的难度,的确,因为没有一个固有的方法准确的概念。可是痛苦却又时时在我们身边徘徊,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递归选择算法, 创新性采用三维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我参照情感激励延迟任务, 建构自杀意念分类模型的重要特征集, 并比较自杀意念和抑郁的分类模型重要特征集差异。结果发现, 痛苦逃避是自杀意念分类模型的首位特征; 基于痛苦加工特征的自杀意念多模态分类模型效能优良。研究首次证实了在机器学习建构复杂的自杀意念分类模型中, 痛苦逃避及其相关脑电成分的重要性。拓展了结合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自杀预测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自杀的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包括痛苦唤醒、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得到验证。痛苦逃避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行为学研究证据显示,痛苦逃避维度得分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预测力远高于Beck抑郁问卷得分和痛苦体验得分。由于眶额皮质是介导情绪反应和控制复杂行为的关键界面,主要参与负性情绪引发回避惩罚(痛苦)的动机控制,与动机、决策和行为监控密切相关。眶额皮质及其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扣带前回、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的异常激活模式可能是痛苦体验引发高逃避动机、进而产生自杀行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神经基础。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编和发展情感激励延迟和金钱激励延迟的认知任务,对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动机阶段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建立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的脑功能病理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别尔嘉耶夫的痛苦观,提出了辩证应对痛苦的策略,通过改变社会制度和发展科学知识来消除和克服痛苦、由“爱”来克服痛苦、用同情减轻痛苦、与不公正的痛苦进行斗争以及懂得痛苦的辩证法.别尔嘉耶夫辩证的痛苦观思想对于人们构建和谐生活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留德跟冯特学习实验心理学,奠定了专业基础;扶持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和第一个心理研究所,奠定了组织基础;关于心理学性质与方法之思想,提供了方法学基础;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了儿童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主张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心理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心理危机分类模型属于复杂数据模型,本文采用分类树算法探究家庭、校园、同伴和个体因素在中学生心理危机分类中的相对重要性差异,尤其是心理痛苦三因素对致死性危机的独特作用。结果显示:(1)中学生自杀危机和非致死性危机分类树的分类效果良好,自伤危机分类树的分类效果欠佳;(2)中学生自杀危机中,痛苦逃避最为重要,痛苦唤醒次之,之后为痛苦体验和学校满意度;(3)中学生自伤危机中,同伴问题行为最为重要,之后为父母陪伴和家庭监督;(4)中学生非致死性危机中,歧视知觉最为重要,之后为痛苦唤醒和同伴支持。提示中学生不同心理危机的促发机制存在差异,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在自杀分类模型中作用显著,但并非自伤危机和非致死性危机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痛苦是指个体感觉到被渴望的社会关系排斥或者被重要他人和群体贬损时表现出的一种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对于社会痛苦的神经生理机制的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主要从个体经历社会排斥、目睹他人被社会排斥(共情)时的神经活动来解释社会痛苦的神经生理机制。社会痛苦受到依恋、自尊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从探讨社会痛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神经机制和探索社会痛苦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彭运石  李璜 《心理科学》2016,39(5):1275-1279
说明心理学以心理、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发生机制的说明为己任,其发展先后呈现出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认知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等形态,在方法论上则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它致力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构筑了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样态,与理解心理学一道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成熟。未来心理学还需摒弃蕴含于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中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相似文献   

18.
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长期探究的重要议题。精神分析学家对身心关系具有诸多独特见解,具体表现为:身体是心理的基础,身体是心理的象征,身体与心理的交织。此三种观点不仅反映出不同精神分析学家在方法论、认识论以及本体论上的差异,也蕴含着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的理论脉络。厘清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身心观,既有助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寻求一种主客交织的研究视角,也可为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身心关系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成长”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在与创伤性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上的正性变化。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在经历苦难的同时,也会产生创伤后成长,表现在对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生活感恩、个人优势等方面的新感知和精神领域的改变。创伤后成长与患者年龄及心理痛苦水平负相关,与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积极应对方式、情绪表达和社会支持正相关。这些结果给临床护理的提示是,重视患者的内在潜能,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外化的情绪表达来缓解心理痛苦,通过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促进其成长,提高患者抗癌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20.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全新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往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个人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的阶段和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文章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介绍多种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并以心理韧性当前的研究现状为依据,阐述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实证性研究、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实施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