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遥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再到《人生》成名,直至凭借《平凡的世界》斩获茅盾文学奖。路遥,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困苦年代,陕北人民不屈不挠的生活品格。无论是《人生》中不甘沉寂落后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还是《平凡的世界》中家境破落但却顽强向上的孙少安、孙少平。其中,都熔铸了作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品格。"倔骨头"路遥,以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踏越生活的一个个苦难。他用作品告诉我们,生活从来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唯有披荆斩棘,足够努力,才可能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努力追寻并过好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智慧语丝     
正一个连不平凡的人都觉得自己其实很平凡的人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梁晓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热情,拥有对某件事的执著。当你开始追求这份执著和热情时,你的人生自然就变得简单了。简单地生活,其实就是对生活本质的一种专注。——《5年决定你的人生》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丰子恺《谈自己的画》  相似文献   

3.
正烟花的一生,绚烂是转瞬即逝的,其他时间毫不起眼。人生也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日常的琐琐碎碎。越是执著于不平凡,心里越是容易失衡,错失原来幸福的生活。与自己的平凡和解,你才能体会到平淡生活中,幸福的烟火气。生而平凡,不必自卑《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太多关于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传奇故事,内心对于平凡、平淡的日子,排斥或鄙夷居多。  相似文献   

4.
张曦 《道德与文明》2020,(2):122-129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成长文学"主题的动画作品。它高扬一种"伦理唯我论"的伦理信念,将一个充实"他人"、因而难免存在偏见的社会世界全然视为主体能动性建构的障碍和陷阱,倡导和呼吁一种"自我决断"的生活主张,并将这种生活主张视为卓越人生得以成就的哲学基础。但这种伦理唯我论式的生活主张只是一个"神话"。尽管卷入由"他人"所组成的意见世界注定意味着我们将饱受偏见和无知的折磨,但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在意见世界成就功业的人来说,坚实稳固的主体能动性的真正养成恰恰依赖于同真实意见世界的遭遇。  相似文献   

5.
正一、主题设定我的油画创作的创作主题是《希望与美好》。"希望与美好"是我的生活理想,或者说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借用《读书》里面的一句话:"人生有太多的不平等……"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总是那么如我们的意,但是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那怎么办呢,唯有"希望与美好",它既是我们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  相似文献   

6.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古代中国哲人面向人自身展开思考和探索的智慧结晶,它热情关注人 在现实世界的生存问题。正是这样,《周易》对家庭问题相当重视,把思考和探索家庭生活的 智慧作为思考和探索生存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家训文化作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相 结合的产物,深受《周易》的生存智慧的启迪。本文从家庭和谐的齐家之道、人生自强的立身 规则、积善避祸的利害选择、男尊女卑的夫妇关系以及知崇礼卑的美德追求等方面揭示了《周 易》的生存智慧对家训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云飞 《哲学研究》2012,(6):58-64,127
<正>作为胡塞尔后期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问题已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胡塞尔本人对 "生活世界"概念表述的歧义性: "前科学的直观的周围世界"、"具体的生活世界"和 "原初的生活世界"等诸种含义彼此错综交织,构成难以释解的谜团。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以下简称 "《危机》") 中,"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照为出发  相似文献   

9.
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青山七惠因在24岁时凭借第二部作品一举摘得第136届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备受瞩目,其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成为日本当年的畅销小说,并且其于十二年间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是一位"质优高产"的年轻作家。《灯之湖畔》是青山七惠的又一力作,讲述了一个禁锢与背叛、坚守与逃离的故事,鲜明地体现了青山七惠小说作品的特点——平凡生活中寂与暖的平衡。《灯之湖畔》是一部治愈性小说。青山七惠以其独特的女性意识、细腻温暖的文笔,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灯子一家平凡温馨的生活,自然而又不失生动、平淡又不乏感动。  相似文献   

10.
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渔父意象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与隐逸文化密切结合。在《庄子》中,水、鱼、渔父形成了一个向往自由自在隐逸生活的"场",在《桃花源记》中,渔父又变形成了理想隐逸世界的发现者,桃花源展现了隐逸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一种空间与时间上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这点上与道教宣扬的洞天福地类似。这两者从思想根源上来自道家的对母体子宫的崇拜。由于诗与画的表达方式不同,在文学中渲染渔父发现的隐逸世界,在绘画中则凝练成垂钓渔父的形象,并完形成为山水画中的渔隐题材。  相似文献   

11.
简单     
正台湾作家三毛曾写过题为《简单》的散文,结尾的话是这样的:"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三毛经历丰富,思想独立,在复杂纷繁的世界上,在其情感起伏的人生里,悟出了简单的含义,向往着简单的人生。这是对充斥着争名夺利物欲横流世界的一种不屑,也是对烦恼不断拥挤不堪人生的一种不满。一个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在题为《其实很简  相似文献   

12.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流行但争议很大的术语,用来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活动,更具体地说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美国,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引起"美国化"这一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美国媒介对世界各地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解释全球"美国化"上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14.
对自己笑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在生存竞争当中成长的。当生命走了些路程以后驻足回首,才明白为什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开始是啼哭而不是欢笑。既知是苦,而且还要继续下去,那么,不妨对自己笑笑。都说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然而,要看怎么对待。人生是一个过程,从生到死,其间要经历成功与失败,乃至平凡,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从成功中收获经验,从失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南开大学哲学院承办的"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2年年会于2012年12月22日至23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大学、黑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47所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多家杂志,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与会代表共提交69篇论文.会议围绕"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一主题及相关学术问题组织了四场大会发言和八场小组讨论.研讨所涉及的议题主要有"政治哲学"、"生活世界"、"实践哲学"、"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宗教、文化与政治"等.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理事改选工作,产生了两学会新一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6.
父子伦理古今观曾春海在台湾《哲学与文化》发表了《父子伦理的古今观》一义,认为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个人找到根源感而可资认同和落实归属感的地方。人生的幸福与否,首先就看其家庭生活是否充实美满。一个人赢得了事业的辉煌,却失去家庭亲情的温馨,对中国人而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民族.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自东汉时正式创教,至今已有二干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太上老君为道祖,以"尊道贵德"为核心,主张慈爱和同,维护人类安宁,强调重生贵命、关爱生命安全,追求身心和谐、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在道教的教义思想中,能够找到很多对"共建平安社会,共创和谐世界"有所裨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生活空间》对人生的启迪黄文渊96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以“快乐人生”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报道,撷取二十个主人翁的生活片断,展示人生快乐的生活真缔。《生活空间》的这组大系列,通过一个个蕴含鲜活、蓬勃、坚毅、遒劲的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19.
4 医学的返魅:回归生活世界 身体是一种文化与社会构成,正如《第二媒介》的作者马克·波斯特[12]所言,身体总是已经从文化角度被铭写,从来就不是一个无须介入(mediation)就能被(科学的)理性主体所获得的自然的客体.一个人当前的生存实践是他的一切过去和未来的东西的结晶和聚集点,每个人当下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一个互相融通的"无底深渊"[13].疾病发生在人的身体中,亦即发生在时间、空间、历史中,发生在人的具身性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世界的语境中.疾病本身乃作为个体的人所经历的生活的印迹,而绝非单纯地发生在一个生物性身体中的生理事件.生活世界中的医学永远都不会是一门确定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摒弃了患者生活世界这个背景,单纯对某种疾病进行地点定位(localization),无论如何都难以就病为何在那时发生以及它如何作为来揭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