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命的活水     
王德飞 《天风》2010,(2):40-41
我受洗时间不长,在基督里算是一个新兵。我成为基督徒后,一些同事、朋友都很惊讶,觉得不可理解。不过也难怪,因为连我自己有时也感到不可思议——这就是我吗?我怎么会信耶稣呢?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多么顽梗不化的人,以为信耶稣就是迷信,而迷信就是无知。  相似文献   

2.
在我蛰居的小城读到贵刊才一年多的时间。我原以为我的文字功底并不算低,学历也不算浅,见诸报刊的各种豆腐块文章也有过一些。但没想到读到贵  相似文献   

3.
智慧语丝     
《思维与智慧》2013,(12):33-33
1.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高得多。2.当我们自以为达到了我们所希望的目的地的时候,那恰恰是离我们的希望最远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黄兆安 《天风》2018,(12):26-26
当跨进主的福门,得到了平安的福,我自以为信主的目的达到了,正想与主告别时,圣经中十个麻风病人的故事(参路17:11—19)及时唤醒了我。我知道主赐平安后,人当知恩、感恩。当我读到《提摩太前书》1章15节“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那时,我明白了信主不是单求身体平安,而是追求灵魂得救、不再犯罪,享受永生的福乐。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信主受洗,并不就此万事大吉,好像已经坐上一架飞机,可以立刻被送到天堂会。信主受洗不过是灵程的开始。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努力向前。主耶稣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使徒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  相似文献   

6.
家庭主男     
骆霞  康军 《天风》2007,(5):44-45
他说:“我对我妻子说,我要带她看医生、吃药和做抗癌治疗的人;我要做握着她的手的人;当她不能照料孩子时,我要做照看我们孩子的人。”你看,这需要丈夫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放在一边,去满足他的妻子和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反思实践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年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这次讨论,便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不会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次全民的反对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教育,是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今天当我们来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以为最主要的仍然是要发扬反对教条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不过,当年的讨论,我以为主要是一场政治性的讨论,理论上并没有能充分展开。经验主义的观点在当时有些文章中,是当作理所当然的观点来应用的。为此,1978年9月,我曾在《光明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有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儿子,为了让他记住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批评他时,常把他以前的"老底"翻出来,可是孩子仍然不见好,还是"小错不断"。对这个"小滑头",我真是又气又恨,因为我一直以为那是出干孩子的劣根性,却没有反思过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清超 《天风》2017,(6):32-33
正"母亲"是一个神圣的角色,人们往往把母爱看做最高形式的情感和最神圣的爱,是人间最接近上帝的爱。然而每当读到《创世记》27章,利百加帮助雅各骗取长子的名分时,就不禁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生的,她却不惜与小儿子合谋欺骗自己的丈夫,伤了大儿子的心。利百加的偏心、自私和不平等的母爱,使两个孩子并没有得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购物,买的就是质量,可生活中就有"买不走"的质量。有一次,我的朋友到一家久负盛名的拉面店吃牛肉面,临行前特地带了一只饭盒,准备吃完后给自己的孩子也带一份儿回去。当服务员将两碗面端来,他刚要将其中一碗倒入饭盒,却被拉面的老师傅厉声制止:"你这是干什么?" 朋友不解地回答:"我提一碗回去呀!"那你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要早说呢?"为什么!要真等你把面吃完了,再提这一碗回去,那面还能吃吗?早就糊掉了!"朋友一听,笑了:"没关系,不过带回去给孩子吃的,没关系的!"不行!我不管是给谁吃的。我们这个店是有招牌的,不可…  相似文献   

11.
有人在书中读到自己,有人在书中读到别人,有人在书中什么也没有读到,还有人根本不读书。只要是出版的书,大都有可取之处,所以要说最喜欢某本书,不好说。只要用心读,每本书都会有所收获。但读周国平的书,给我的感受更深刻,他能够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事情,反思自己,看清自己。尤其《人与永恒》一书。下面拿他的几句话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董刚 《思维与智慧》2007,(15):16-16
地处赤道附近的尼日利亚特内雷地区是一片不毛之地的沙漠,这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终年干旱,日夜温差极大,而且天气状况很难预测,几分钟之前还是骄阳似火,转眼间就可能狂风暴雨,有时还夹带着冰雹和风沙。所以,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矗立在沙漠中这棵金合欢树的时候,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这不过是个幻觉,寸草不生的沙海连草都不生,更何况,金合欢树是绝对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丰盛 《天风》2016,(7):30-31
正开始写"愤怒"的主题时,我心里却还在生女儿的气。不过,现在已经在慢慢地梳理自己的思想,缓解自己的情绪。心里很想数落一下女儿,却发现自己被愤怒充满的状态,实在不能说服自己,也深觉自己多少也有责任。不得不说,由于我自己的生活压力,孩子的慢节奏、不听话、发脾气往往会使我十分愤怒。最好她能跟上我的节奏,最好她对我的话百分百听从,最好她不要发脾气,最好她不会生病……不过,事与愿违,我所期待的没有实现,所担心的事却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个"贴心小棉袄",经常让我暴跳如雷。  相似文献   

14.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我知道,它有斑点。"本来不想提的,被他一逼只好说了,免得他一直嗦。"哎呀,原来你看出来了玉石这种东西有斑点就差了,这  相似文献   

15.
忙的困惑     
朋友打来电话,问我:"最近是不是很忙?好久没有读到你的文字了,博客也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我轻轻叹一口气:"每天的确都在忙个不停,却不知道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当我念完大学来到这个城市,找到一份工作,每天走在上班下班的人流中,我就觉得自己已  相似文献   

16.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寂寞女儿心》,是一位女士写的!她叙述了女儿的一段事情:她的上小学的女儿自小跟外婆,后被接回家中,却与父母有所疏离,尤其是因学习不佳,在学校也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她只得训导,但并无起色.一次雨天,她撑着雨伞去接孩子,她向着马路对面的孩子大声呼喊,而孩子却自顾在雨中“沐浴”伸开双臂奔跑,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她马上意识到孩子心灵中久存的压抑,从此她开始尝试另外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当我读到这里,我也被长久地震撼了.我不是一个教师,也没有做家长的体验,但经过一个漫长的学生时代,对于这位女士的描述或身感心受或目睹耳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总觉得想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我读到高二时,不想再读下去,自作主张退了学,一心要成为一个写作者。难得的是我爸也支持,只是他觉得即便是当作家,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于是到处帮我打听哪里有作家班可以读。11月中旬,我们听闻复旦有个作家班。此时学期已经过了大半,仍要交整个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连中间人都觉得不划算。但我爸认为,孩子的成长期不可蹉跎,他第二天就带我启程,汽车、火车地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抵达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8.
爱亦无声     
何留中 《天风》2006,(22):41
前段时间很忧伤,仿佛周遭的世界已经死寂。没有声音和亮光;没有弟兄们的信息和交通;也没有服侍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我老是感觉自己像是失去了神的爱,软弱板了。我在夜深时间,天籁无声时刻打开灯,翻开圣经《诗篇》细细地品读,一章章一节节的经文立时如同活水,丁丁冬冬地流进我久已干涸的心田。当读到第19篇时,我轻轻地哼唱起来,唱着唱着,我眼中盈满了泪花,忆起学唱这篇诗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倪光道 《天风》2003,(6):35
实话实说,以往每当我读到“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这句经训,心底里总是有点不佩服。我想,要我承认有些人比我强,是没有问题的,我看到一些人的品德、知识、工作能力,样样比我强,我非常敬佩;而要我笼统地承认别人比自己强,总是个难题,因为事实上有不少人在各方面比我弱,比我差,我承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标点     
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