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给个体呈现一副正视前方的眼睛线索,会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眼睛效应。以往研究发现,特质公我意识较高的个体在眼睛线索下会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本研究采用句子重组任务启动被试的状态公我意识,通过独裁者博弈任务,考察眼睛线索与公我意识交互作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启动公我意识和呈现眼睛线索均可以显著提高被试的利他行为;更重要的是,眼睛线索下启动公我意识可以促进利他行为。该结果表明,眼睛线索与公我意识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影响博弈结果的方法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后通谍博弈和独裁者博弈是实验经济学的经典博弈,也被心理学家用来研究人的公平和利他行为。该研究考查了经济学和心理学通常的报酬支付方式、博弈中待分配的金额是否影响博弈结果,以及两个博弈进行组内实验时是否会产生顺序效应。结果发现支付方式和金额不影响博弈结果,但有顺序效应产生。该研究对国内研究者进一步借用这两个博弈的相关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人际关系的视角,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权力感和任务难度对个体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一启动被试的合理权力感,实验二启动被试的不合理权力感。研究发现:(1)当权力合理时,权力感水平对建议采纳有显著影响,高权力感水平决策者的建议采纳程度显著低于低权力感水平的决策者;任务难度对建议采纳有显著影响,决策者在困难任务中的建议采纳程度显著高于简单任务中。(2)当权力不合理时,在简单任务中,高权力感水平决策者的建议采纳程度显著低于低权力感水平的决策者;而在困难任务中,两者的建议采纳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视觉与组词任务启动范式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利他人物形象与利他词语对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启动(实验1)与完成利他组词任务启动(实验2)的实验组被试,在独裁者分配任务中分配给他人的钱数显著多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和利他语义组词都可以使个体的利他行为被显著直接无意识启动,即内隐启动。研究对设计能更好地启动人们的利他行为的一般情境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研究考察了被试的移情特质以及权力感启动后,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250名被试进行移情能力测试和高低权力感启动后,让他们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选择。结果表明:在低移情被试组,无论是启动高权力感还是启动低权力感,被试都呈现出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判断;对高移情被试,启动高、低权力感后,两者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揭示了权力感是调节移情和道德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为我们合理看待社会道德冲突,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通过操作消费者的权力感,考察权力感如何影响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的行为。实验1采用想象法启动149名被试的权力感,考察不同权力感下,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的特点,结果发现,与为他人消费相比,被启动为高权力感的被试为自己花费更多金钱,而启动无权力感的被试为自己花费更少金钱。实验2采用角色扮演法启动对227名被试的权力感,进一步探讨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低权力者因对他人更依赖而为他人花费更多;而高权力者认为自己更重要,所以为自己花费更多。这些表明,权力感影响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的金额。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考察了在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中, 权威人格和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某市公检法系统的122名公务员为被试。首先采用权威人格问卷筛选出高权威人格组和低权威人格组被试, 然后分别进行高、低权力感的启动, 最后让被试对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做出选择, 选择的结果可以反映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研究结果显示, 高权威人格组被试在启动了他们高的权力感后, 产生了明显的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 而对低权威人格被试, 他们道德思维方式则不受权力感启动的影响。由于社会冲突的产生常常与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思维方式有关,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广义互惠是指个体以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其他陌生人。本研究通过独裁者博弈任务,考察了行为意图信息对广义互惠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慷慨分配情境中,行为有意条件下被试分配给陌生人的金钱显著多于无意图条件,而自私分配情境则相反;(2)只有负性意图条件下的被试,分配的金钱显著少于无意图条件,而后者与正性意图条件分配数额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行为意图信息能够调节广义互惠行为,且负性意图作用强于正性意图。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同伴接纳与儿童公平分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两种范式,对小学126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因博弈范式而不同,它主要影响了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在该范式中,同伴接纳水平高的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更高;(2)在独裁者博弈中,受欢迎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高,被拒绝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低;(3)受欢迎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两种范式中,都有较高的公平分配行为,而被拒绝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均显著低于他们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信任者权力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是基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等实现的还是取决于信任者自身的权力水平的问题值得研究。为此,本研究在实验一中考查了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者的权力感(与被信任者的权力水平无关)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在实验二中通过角色扮演任务操纵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权力关系(对等vs.不对等),同时测量信任者的人际信任倾向。结果表明:信任者自身的权力感影响其人际信任,低权力感个体比高权力感个体更信任他人;双方权力对等与否对信任者的人际信任倾向没有影响。可见,信任者权力更多是作为信任者自身的属性特征影响其人际信任,而不以双方权力层级不对等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张恩涛  王硕 《心理科学》2020,(2):459-464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权力和地位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首先通过角色分配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高vs.低),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但在不信任行为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同时操纵被试的权力和地位水平,探索二者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与之相反,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存在更高的信任水平,并且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在不信任行为上,权力和地位的效应均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说明,(1)权力负向影响信任行为,而地位正向影响信任行为;(2)权力和地位对信任的影响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道德困境判断的CNI(consequence, norm, inaction)模型,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实验1探讨个人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个人权力感显著增加被试对规则的敏感,促使个体做出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实验2考察回忆任务启动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发现相对于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在进行判断时更关注行为的结果,对规则更不敏感,这说明启动的权力感促进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抑制道义论的道德判断。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框架效应是指由于对事物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引起决策者偏好反转的现象。以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以及模糊痕迹理论为基础,研究探索了权力感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实验一通过回忆法对170名学生被试进行权力操纵,综合运用四种类型的决策情境,研究考察了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权力组被试的框架效应显著,低权力组被试者的框架效应不显著。实验二探讨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信息加工深度中介权力感与框架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筛选图片时间任务作为被试利他意愿的指标,考察在两种主观时间流逝速度(时间飞逝和时间缓慢)条件下,被试(时间定价组和非时间定价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非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和缓慢条件下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但是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条件下比在时间缓慢条件下利他行为时间明显较短。结果表明,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条件下充分显现时间的价值,减少利他时间,而在时间缓慢条件下,在可接受的时间成本范围内,被试表现出较为乐于助人,证实了主观时间流逝速度会对个体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91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自尊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网络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在高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能正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在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研究探讨了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1操纵被试死亡意识,发现死亡凸显促进助人行为;研究2通过回忆法启动被试高(低)权力感,发现权力感与助人行为没有显著关系;研究3采用语义法启动权力感,综合探讨了死亡凸显、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死亡凸显与权力感交互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总结来看,研究发现了死亡凸显与助人行为的正向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不同权力感水平下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