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是传统伦理的核心。“”的意义不仅在于维系家庭,更在于安定社会国家,二者的统一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干,“五伦”有平行(夫妇)和上下(父子)关系的不同类型,但是,随着道的进一步贯彻,却主要体现为父子有亲而夫妻不爱。淡化夫妇而强化父子所引出的,是社会国家迫切需要的维持上下尊卑的“忠”的原则。“”与事功和事业相关,忠不二是为至善。传统道的负面的意义应当予以正视,变上下尊卑为平等相爱。  相似文献   
2.
“三绝三弃”是指《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所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论是弃利、弃义,还是弃智,并不是弃真利、真义与真智,而是摒弃那些被装饰了的不当之利、不当之义与不当之智。  相似文献   
3.
儒家言,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说"大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娜 《现代哲学》2013,(1):107-112
《论语》中,作为古代儒家伦理情感基础的“”,包含“”的道德本原性、与“父之道”、与“礼”、与体察父母之心、与“养”、与“直”及亲亲相隐等方面的义理.批判扬弃《论语》中的“”思想,对推进当今养老、敬老道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文化的批判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 ,未能深入文化的载体——亲子关系内部 ,因此 ,对文化的批判只能处于半解构状态 ;自然亲情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本质特征 ;中国人发现的 ,是所有人文精神中最具本质性的最重要的人文资源 ;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革命在批判文化时集中力量批判家长制 ,形成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 ;现实中存在父代义务自我强化倾向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父代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于现代化的东西 ,但现代化不能牺牲代际公正 ,应该追求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代际承继和世代绵续是的初源维护。生命的绵续,融财产、事业、精神志向等社会存在于一体而行进。历史长河中,由"追"先人的祀祖俗化为养在世家亲,衍生出慈、友、恭、良、悌等系列的修身德目,并上升为一套伦理道德规范。治天下,形成遵"礼礼"的"礼序"社会,核心是宗法血缘的承继绵续。历史演绎中,通过"承继绵续"的承载,在旧内涵沉没成历史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当前,面临道主体缺位,少子老年化,的供需失衡等情状,慎重对待传统观念,传承与自新,把生育儿女视为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国家责任。回归的私域亲情,树立新的养老观,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年逾八旬的老爸老妈哪儿都好,就是习惯了省吃俭用过日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总是精打细算,口挪肚攒,有时简直到了“葛朗台”的地步一块抹布居然用了三年!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扬弃。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对文化进行历史的回眸,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以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其进行重塑,建构当代文化,必将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承对于实现现代农村社会"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给农村文化传承带来了诸多"变数"。文章在深入剖析城镇化发展给农村文化传承带来的三大主要影响的基础上,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文化内容体系,拓展农村文化传承的载体样式,完善农村文化传承的法律支撑体系,提升农村文化的品牌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道伦理的重要补充。一人道与天道相感是道教的重一要思想。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道喜善憎恶,而“”是“大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