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的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而不与"的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伯、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的天下观,正是君子投身社会洪流的权力取向,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相似文献   
2.
从不同的角度疏解《庄子·逍遥游》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通过对《逍遥游》文本的细致疏解,拈出“无己”与“无用”这一对概念,进而考察每一个概念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庄子看来,“己”与“用”存在密切关系,有“己”才谈得上各种具体之“用”,从而产生功用和利害观念,最终将人引入“有待”的各类条件限制之中。因此,庄子希望消除一“己”之偏私,以至“无己”,以脱离条件限制之域,摆脱一切功利性具体之“用”,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也即“无用之大用”。因此,“无己”是“无用”的基本前提。同时,由“无己”开启的“无用”又是庄子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的独特言辞,《逍遥游》以尧与许由对待天下和治天下的态度将这一点加以彰显,并最终由“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为逍遥的道体意象将个体的自适其适和天下秩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艮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想的理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特殊身份与经历的开新。主要表现为:在承继"万物一体"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突出个体生命的社会担当感,将现实中呈现的达圣路向的士人阶层的格限向平民敞开,将践行圣人情怀的现实领域由庙堂转向了在野修身讲学;同时,恢复了原始儒家鲜活的人生智慧,突出了圣人人格"智"的内在规定,使其展现为"仁且智"相统一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5.
上大学前,我当过几年知青。在艰苦岁月中,身居陋室,胸怀抱负,时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人生座右铭。恢复高考后,我直接从农场考上大学。我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宿舍到教室、图书馆和食堂,基本上是四点一线,无暇顾及其他。我曾经以成为陈景润那样的  相似文献   
6.
正写下这个题目,忽然发现,它其实是有一点点歧义的。"留下",既有接受的意思,给自己;又有付出的成份,给别人。因价值观的不同,理解也大相径庭。留下什么?取舍之间,有人生不同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在里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短暂,不过南柯一梦!但生而为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会不停地奔波、打拼、积累,试图为自己渺小的人生构筑一座尽可能雄伟的摩天大厦。或流芳百世,或名垂千古,或长命百岁,或家财万贯,或相爱永久……不论是为别人留下什么,抑  相似文献   
7.
让-马克·夸戈(Jean—Marc Coicaud),法国哲学家,联合国大学教授,主持联合国大学的“全球正义”的系列思想访谈节目,与各国的知名学者对话,讨论前沿思想问题,网上直播。夸戈教授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任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助手。本访谈有文字访谈与视频访谈两个版本,内容大部分一致,但视频版由于时间关系有部分问题没有讨论到,例如民主问题。这里是文字访谈的完整版。  相似文献   
8.
陈赟 《管子学刊》2024,(1):89-101+2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王青 《管子学刊》2007,(2):82-85,96
《庄子·天下》术"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学术由"混沌"状态向细化状态的发展进化,也正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上博简《曹沫之陈》为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一个实例.深入认识"道术将为天下裂"一语,不仅对于庄学研究有一定意义,而且对于认识《曹沫之陈》的性质和古代学术变化的实质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孝"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有一个演变过程.两汉时期,"孝"在社会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以孝治天下"才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孝悌教育、以孝悌举儿童官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