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3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玩具,俗称"耍货"。它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作为民间专供儿童玩耍游戏的器具,对于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民情都有重要的意义。湘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风情,其民间玩具呈现出一种特有状态。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与早期儿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 ,当计算机刚刚开始引入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时 ,有关计算机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就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Haugland(1997)指出 ,“在过去的 12年(1985 - 1997)中 ,人们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室中的计算机对儿童发展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和益处。”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计算机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这种情况下 ,关于年幼儿童使用计算机的“利弊之争”有所减弱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开始向如何扬长避短、合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于早期教育方面转移。尽管如此 ,全…  相似文献   
3.
老茧作证     
1904年,原一平出生于日本长野县。23岁时,他离开长野县到东京谋生。30岁时,他步入明治保险公司,成为一名“见习业务员”。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研究儿童理解不精确量词的经验方法,初步探讨了四岁至十岁儿童理解数量词“几个”、“很多”的发展特点。结果提示:儿童对两个数量词的理解与实验给出的论域(数量范围)关系密切;数量词“几个”比“很多”较早被年幼儿童所理解。其发展特点:四岁至十岁儿童在[0,10],[0,20]范围上,均能较好理解“几个”;六岁以上儿童只能在[0,10]的范围上理解“很多”的词义;四岁儿童则表现出把“很多”与“全部”混同。  相似文献   
5.
1-5岁儿童运用方位句及方位介词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方位句是儿童语言中运用方位介词构成的表现动作趋向、位置移动和处所变换的句子。本文考察儿童对方位介词和方位词的运用情况以及方位句的结构类型和发展过程,初步分析儿童方位的习得机制。方法我们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1—1;5岁儿童中随机抽取了90名被试,其中男43名,女47名,按半岁间隔分为9个年龄段,每段10人,其中男女比例  相似文献   
6.
4-8岁儿童句子可接受性判断能力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90名儿童为被试,探讨了4—8岁儿童的句子可接受性判断能力。结果显示:4岁儿童已出现了这种判断能力,但总体水平较低;5—7岁儿童的判断能力提高了,但是比较倾向于根据语义标准作判断;8岁儿童的判断能力比较成熟,能兼顾语义和句法作判断,但仍然受其语言和认知水平的制约。研究还发现儿童的这种判断能力存在着极显著的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及其性别效应,对815名贫困家庭儿童(M=11.75±1.55岁;男生351人)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估,并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了2年共4次的追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多组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在青少年早期呈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2)贫困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初始水平和发展轨迹均有显著的效应,积极关爱型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但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线性下降的趋势;消极控制型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初始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类型,其发展轨迹无显著变化;(3)在性别效应上,适度关爱型组别中女生亲社会行为的初始水平显著的高于男生,且该组女生的亲社会行为下降速度比男生缓慢。结论:贫困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对青少年早期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存在显著效应,适度关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缓冲贫困家庭中女孩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焦虑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023名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对父母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育儿压力在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焦虑间起中介作用;(3)儿童行为问题与育儿压力的关系受到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调节,调节作用只在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群体中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对父母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改善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父母育儿压力与焦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10.
比较不同智商正常儿童和唐氏综合症(Down’s Syndrome)儿童的关联性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 CNV)。结果是:智力缺陷儿童的CNV幅度明显下降甚至缺失。智力较高儿童CNV较大,CNV的晚成分与智商,尤其是言语智商密切相关,智商和言语智商越高,晚成分幅度越大。似乎晚成分更能反映人的语言方面的能力。早成分则与语言、操作以及全量表智商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