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宋明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 ?2 0世纪学人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被其吸取西学以重建中学的现代性“前见”主导着。本文通过对于陈寅恪儒佛关系论的分析 ,揭示了这一点。接着 ,本文探讨了宋明时代儒家出入佛老的真正意图 ,并以此为起点 ,探讨了儒学在“佛老”大行其道的情势下开展自身的方式。最后 ,通过贺麟中西文化观的解读 ,对于儒学在现代的开展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新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贺麟的“新心学”具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虽然不象熊十力那样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但其思想的独创性却是对前期新儒家理论的总结。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其后的新儒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贺麟的思想是新儒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贺麟思想中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他所提出的“合诗教礼教理学为一体的儒家思想开展的新途经”。本文旨在分析贺麟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怀特在《分析的时代》里称大凡哲学家不外两种:一种像刺猬,善于构筑谨严的系统;另一种似狐狸,只关注细小的事物。(参见怀特,第11-12页)倘若我们以此粗略地划分,大概古典哲学家偏于刺猬的多,而现当代哲学家则倾向于后者。贺麟先生的哲学趣向大体属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全文旨在探究《尚书·尧典》所述"五教"的真正意涵,并提出吾人对其应有的认识。首先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说法,认为"五教"之所指,应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之教为确诂。其次则指出在近代以来,对五伦之教的一片挞伐声中,仍有加以肯定,但也提出检讨者,因以贺麟、李国鼎两人之说为例,介绍其所持的观点。最后则谨就所知,提出两破即破除两种误解、两立即建立两种正确认识,以澄清对五伦之教的质疑,揭示五伦之教的真谛。期待大家能正面看待五伦之教,使其继续发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dialectic”译名讨论——以贺麟、张东荪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alectic” ,即现在所说的“辩证法” ;它是中国知识界放眼看世界后从外国引入本土的一个概念。从历史看 ,这一译名无疑是成功的。它已经融入国人平时的思维活动和言说习惯中 ,成为最常用的概念之一。然而 ,在它被译介入本国时 ,并不是一片叫好声 ,其中亦不乏杂音  相似文献   
6.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而对其法哲学思想则鲜有论及。事实上,贺麟的法哲学思想也是颇为精湛的。他的法治观是他的法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贺麟对法治何以存在、什么是真正的法治、法治的类型、诸种法治类型演进的规律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认为"儒家重德治反对法治"的错误观念进行了批判,还对其所处时代的法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这些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诸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易冬冬 《孔子研究》2023,(4):130-139
传统礼乐文明在近现代呈现为解体与重构的双重变奏。就对礼乐的现代性诠释而言,贺麟集民国学人之大成,强调礼的宗教性、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张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实礼教的宗教性,这是对孔教派将礼宗教化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将康德在知识论中的先验感性时空引入行为领域,认为礼是道德律与由理性所规定的时空的合一,其时空标准,使得礼的行为具有艺术性。这是对王国维、梁漱溟、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将礼艺术化的继承与发展。贺麟强调礼乐互渗,其对礼是道德的更高的艺术化阶段、礼教给人带来理性自由的系统论证,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以"新心学"理论名世。他提出,考察文化问题、建设新文化,关键是要超越中、西文化迹象上的优劣之争,将文化批评、文化讨论引导到深澈的哲学领域。为此他确立了以"体用观"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并希望以此为根据,全方位地会通西学,实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有体有用之学,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精神基础。今天看来,这种文化哲学所提出的会通西学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合理地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来 《现代哲学》2022,(1):116-123
1930年贺麟发表了论朱子与黑格尔太极说的文章,张荫麟即作了评议和讨论。1934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出版,张荫麟又对其中所述的朱子太极动静说提出了意见。1938年张荫麟以对冯友兰书中朱子太极动静说的意见为基础,发表了关于这一讨论的专论文章,贺麟则对之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评议,使得相关讨论更为深化。这一轮关于朱子哲学的讨论,其中涉及广泛的比较哲学讨论和对朱子哲学理之动静观点的理解诠释,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