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剑蕾 《管子学刊》2012,(1):102-103
孟子主张仁政,在其音乐思想中也体现出对音乐仁与义的追求.“与民同乐”是孟子的重要音乐思想,它体现出对审美活动社会性的肯定.孟子从感官生理的角度肯定了音乐美感存在的共同性,提出了对音乐美感共同性认识的理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首次.孟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音乐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3.
沈丹 《美与时代》2014,(10):92-92
“让材料自己说话”几乎成为每一个艺术家创作的自觉。在石材材质的发展史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在传统的壁画制作当中,也大量运用了石材材质,石材的质感不同,也就具有不同的艺术美感。在艺术作品中,石材有着其他材料为创作材质的艺术作品无可比拟的优点:整体风格简洁大气,色彩光影效果鲜明,外观形体感观明显。基于这些特点,石材壁画作品被大量的呈现在艺术创作领域当中。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哪种景象,凡是引起视觉快感的就美,越快适则越美;凡是引起视觉不快感的就丑,越不快就越丑;使视觉既无快感亦无不快感的,乃不美不丑.  相似文献   
5.
美学幻想录     
现在流行的"美感就是美"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美学"的名称和学科远远没有获得科学的尊严,它恰如其分的名字应是"物美学".研究者两眼盯住"物",从"物"中发现美,才能避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谎言.  相似文献   
6.
钟丽 《美与时代》2016,(4):99-101
摄影艺术是光和影的造型艺术,光是摄影的魂灵。掌握光的规律,认识光的功能,获得光的造型技术与技巧,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光的美感与感染力,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摄影艺术作品,才能使摄影创作进入到一个神奇美妙充满魅力的"视觉世界"。  相似文献   
7.
所谓“美”,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自身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等)的一种认识和感受.归根结底,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从历史的视角看,美感具有时代性、差异性、共同性、传统性、创新性等特性,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也必然会越来越深化和丰富,必将不断改换形式,扩展内容,开创出一个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的本质这个抽象神秘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概念是美学中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的本质应该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雕塑美来论证美学在城市雕塑中具体表现及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弄清楚两者关系决定了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雕塑与社会的进一步美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美学家朱光潜在中西美学比较视野中对孟子思想的研究。朱先生通过孟子的共同美感说,尽性、养性说进一步说明美感教育实乃是怡情养性,使真善美统一于完整的人格。在中西美学比较上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特别是孟子的思想价值。对孟子的恻隐之心的仁之端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补正了西方关于悲喜剧理论的所谓幸灾乐祸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