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04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王阳明心学理论中的"物"有四个含义。他首先从实践论的角度把"物"一般规定和总括为实践客体,即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客体的具体内容由实践对象、实践基础、实践条件组成:实践对象是"孝"、"友"、"仁"等价值观念,实践基础是爱亲、恻隐、好恶等感受所感受的价值事物,实践条件是山川草木等客观事物。"物"的四个含义分属存在和价值两个类型,即存在世界和价值世界。王阳明将价值从对存在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并存关系是其心学理论建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罗微 《四川心理科学》2014,(13):155-155
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一样,也充满美感。物理学中的一条定理、一个公式、一种新的理论,都会使物理学家迷恋或者欣喜若狂,新课标倡导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相似文献   
4.
李世峥 《天风》2008,(24):30-31
几年前的一天,我到农贸市场买菜,顺路看望了一位在附近经营副食品商店的弟兄,其情景让我至今难忘。我一进门,弟兄便起身倒茶,很是客气。喝着他倒的茶.我们谈了起来。"弟兄,你干得不错.愿上帝祝福你!"我如此祝贺.完全出于真诚.因为我知道他的商店在那一带拥有很好的口碑。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声乐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秦青教薛谭的故事,早已流传于后世,并留下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美谈。而戏曲声乐的教学,也早在宋代张炎的《讴曲旨要》、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中已有所记载。可惜却缺乏专论戏曲声乐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金啸峰 《美与时代》2014,(10):72-72
通过对我国高职设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就自己的探索进行阐述;对高职设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中,着重谈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伊斯兰教协会工作概论》(洪长有、王德才主编)一书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基层伊斯兰教协会的几位同志共同编写,凝聚了伊协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该书以严谨的态度对伊斯兰教协会过去几十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思考,以创新的理念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具有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现将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大阿訇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虚拟”生存在电脑网络社会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它使实践的内在性的地位显著地超过了外在性 ,同时揭示了实践除了劳动特性外 ,还具有“虚拟”的本性。在哲学上 ,“虚拟”即符号化 ,“虚拟”生存即作为人的文化生命的意义生存。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对现实社会生存具有重大突破和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民间礼仪传承与实践同时关联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构建,在民间社会中道士作为重要的仪式专家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以湖南湘乡丧礼中民间道教的礼仪传承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礼仪传统、仪式陈设、仪式过程的描述,阐发民间道教的礼仪传统、当代实践与变迁,并将其放置于当代湘乡完整的丧礼实践中去讨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区分,对他而言,欲望是设定目的的,思虑为实现欲望目的而寻求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个区分的解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休谟主义的解读,认为理性是为欲望服务的;另一种持理智主义立场,认为理性思虑不会局限在寻求手段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思虑可以设定目的。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解读各自的合理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之后,进而考察一种被以上两种解释所忽略的情况,以此尝试提出一种可以兼容两种立场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