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验性恶心与呕吐——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研究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皮层与内脏关系的脑机制是揭示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经典条件学习与期待性恶心与呕吐的关系以及实验性恶心与呕吐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实验性恶心与呕吐结合脑成像技术是研究大脑皮层与内脏关系神经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3.
荀子"化性起伪"."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性恶的人性论基石上的。以礼为本、德法并举、德主刑辅、礼义教化与法律强制相辅相成,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创新发展。剔除其封建糟粕,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仍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从人性趋恶角度构建了自己的德性教化理论.恶在礼仪法度的制约下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必须改变,经过教化"涂之人可以为禹".德性教化实乃"化性起伪",而伪是针对情的,只有对情进行矫正,才能对人性教化,情为教化之基;礼为教化之则,道德教化是个人遵守礼仪规范及人自身德性的自我迁化的过程,以心对礼以治情,从而以人的智识促进德性的提升;养为教化之方,以礼乐养情,陶冶、涵养人之德性,促进人的道德自觉.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以经验的进路,基于“群分”的视野,在性恶预设的基础上,凸显了礼义在建设一个和谐、有序和稳定的社会群体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以礼治为主干的“治道”。同时,荀子又援法入礼,礼法并重,赋予了儒家政治哲学以现实操作的品格,从而使其现实地运作于历代王朝的政治管理中。  相似文献   
6.
一个叫做伊克(IK)的非洲部落在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中间不断引起争论。这个部落向所有对人性抱有希望的看法提出了一个问题。儒家传统对人性是抱有希望的。事实上,它由如下信念来表征,即相信:人类拥有“义”。据埃姆斯(Roger T.Ames)对儒家的解释,“义”是人“达到道德正直的潜在能力。而且,儒家相信,所有的人本性相同;他们的差异是一个教化和训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荀子批判性善论,一是认为其"无辨合符验";二是指责其否定了礼义、圣王;三是批评其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其批判的理论根据,则是"性伪之分"。  相似文献   
8.
癌性恶液质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中的辩证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病人在疾病晚期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这在消化道肿瘤病人身上尤为明显[1].癌性恶液质系指晚期癌肿病人的显著营养不良状况,临床表现为极度消瘦、营养摄取不足、乏力、各种代谢异常、贫血和抵抗力低下等[2].癌性恶液质是恶性肿瘤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合理而又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延长癌性恶液质病人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3].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华佗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名医 ,其医药伦理的价值目标是活人 ,但他也有孤傲矜技的瑕疵。他的被杀不仅是他本人的不幸 ,也是中国医药史上的重大损失 ,其中的教训值得科技伦理学与法学工作者总结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以人性的善恶问题开始了他在后批判时期的宗教哲学论著。在《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一篇中,康德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善恶和原罪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的人性论和原罪观及其交互关系,从中引出康德与基督教传统教义的原罪观在自由意志层面上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