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教育体系缺乏正式的评价机构和体系,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自发落到升学考试上,过程性评价很多也被考试替代,考试形式仍停留在纸质测验阶段。未经过合理论证的分数仍是划分学生等级的主要依据,分数仍是全社会的紧张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许多不同结构方式和文化艺术风格的古村落建筑群日益消失。而浙西南保留相对完整的大济村古建筑群无论是营造构思、建筑色彩和装饰特色,还是所突出的人文精神,都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萨守坚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神霄派道士,从南宋开始,各种力量不断对其形象进行建构,这种建构活动在明代达到顶峰。宋元时期道教内部着力通过以雷法理论为核心的传承谱系来建构萨守坚的祖师形象,同时也以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等宗教要素来建构萨守坚的高真形象。这两种形象在明代得到不同的传承和发展,政治力量支持下的萨守坚信仰主要以祖师形象出现,而通俗文学中更多的突出其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的高真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来探讨不同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如何建构萨守坚形象,以及不同力量为了适应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对萨守坚形象进行选择性建构,以期通过萨守坚形象建构这样一个个案来看一个宗教神话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从"照着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转向"接着讲""贞元六书",他以逻辑分析法诠释程朱理学,创新出"理"、"气"、"道体"、"大全"四个主要概念与"真际"、"实际"两个世界,以及"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以自己独创的形而上学说明了宇宙与人生的问题,构建出"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依据冯先生一以贯之地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为哲学的功能与作用、目的与意义,以及把人生哲学作为"新理学"的起点、巅峰与归宿,本文特地把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新诠为"新理学的人生哲学体系".冯先生创立"新理学"哲学体系的激情源于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对民族复兴的热望,其崇高的理想与精神境界则是"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同良  王文翌  王磊 《学海》2012,(2):43-49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在中国政产学研各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作出了大量初步研究,但对许多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将从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的测度、企业创新能力的学习机制和发展路径、产业组织和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以及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等五个方面对自主创新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回顾,并指出自主创新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翟墨从事美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远创理论成果为全息文明模式、大一美学体系、创悠设计理念、四分思辩方法.他出版个人著作18部,发表论评近千篇,主编著作10种80余部.  相似文献   
7.
林传鼎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37-37,62
情绪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结构之一。情绪概念的内涵广而深,过去一个时期中情绪概念的含糊不清,因而形成了它在社会体系中所起作用的不确定性。这只能证明情绪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相对的不易觉察性。情绪这种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三方面的要素:神经生理的、行为表现的和主观经验的。在日常生活里,情绪的内心交往是通过反馈机制而实现的;情绪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人际的知觉过程而实现的。我国古人已经看到了情绪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有着机体的生理基础。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中国情境下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的区分。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外显层面被试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是独立的结构;女性被试的关系自我水平要高于群体自我。研究二通过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T-IAT)发现在内隐层面,相对于群体自我,中国情境下的被试具更倾向从人际关系角度定义自我。同时,研究二也发现外显关系自我和内隐关系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外显群体自我和内隐群体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最后,文章讨论了研究对自我建构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有其不可断裂的连续性。然而,在这世纪末期,有许多人为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命运而忧虑,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争论,有利于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的自我完善。鉴此,笔者试图对此发表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黄唏耘 《世界哲学》2004,3(1):29-42
从1956年9月为《神话集》撰写长篇后记《今日神话》(Le mythe,aujourd‘ hui)到1967年初出版《时装体系》(Syst&;#232;me de la Mode),罗兰&;#183;巴特的“符号学历险”正好经历了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巴特全力投入到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