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宋代以性为本的本体论思潮,关联的是有关存在的思考.由之而来的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张力,也不期地呈现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朱子视《中庸》首章为子思"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写下的文本,其对之所做的注释,就有着标志道学身份并由此指认异端的功能,这突出体现在其为"性""道""教"所作的诠解中.如果说"天命之谓性"是对"吾儒本天"身份的宣告.那能否通过"率性之谓道"建立起五常与万法的联系,便是这一"本天"立场能否落实的关键.朱子对《中庸》首章的注释,正包含着他克服这一张力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祝浩涵 《中国哲学史》2020,(2):85-90,113
研究者普遍赞许欧阳修提出的“修其本以胜之”的思想,对其提出落实这一思想的方式则评价较低。这在根本上体现了欧阳修对于“本”的认识与今人有异。欧阳修坚持的“本”是与六经的权威性分不开的,他所提倡的“本义”之学,也正旨在捍卫与重塑六经的权威性。可他所采取的寻求“本义”的方式,恰有着动摇乃至瓦解六经权威性的危险。欧阳修这一“本义”之学的内在张力,正为我们揭示出了宋明经学与理学得以展开的某条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